贻罗竹谷
与世长多忤,持身转觉孤。
夤缘新齿舌,收拾老头颅。
我已诃泷吏,君谁诵子虚。
同归灯火读,家里石渠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与世长多忤":指与世俗常起冲突。
2. "持身转觉孤":指坚守道义立场而感到孤独。
3. "夤缘新齿舌":意谓用新的语言方式表达观点。
4. "收拾老头颅":指整理思绪,保持头脑清醒。
5. "我已诃泷吏":诗人对罗竹谷提到曾批评过善于阿谀奉承的人。
6. "君谁诵子虚":是诗人表达对罗竹谷的担忧,提醒他不要过度沉溺于虚假的荣誉。
7. "同归灯火读":共同在灯光下阅读诗书。
8. "家里石渠书":指藏书丰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贻罗竹谷》,作者是明代诗人杨长孺。诗中抒发了作者与世俗不合、坚守自身品格的孤高之感。同时,通过“收拾老头颅”表达了积极奋发、坚守信念的态度。
在诗的末尾两句中,作者提到与友人一起回到家中读书,寓指希望共同探讨学问,寻找心灵的共鸣。全诗表现出作者坚贞不屈的品质以及和友人共度平淡生活的意愿,流露出高尚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贻罗竹谷》是南宋诗人杨长孺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46年。此段时间正是南宋末年,中原动荡,战争频发。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杨长孺作为南宋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杨长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之情。他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希望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所作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理想未能实现,这使他感到沮丧和无奈。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心态。在民族危机面前,他们渴望投身报国,却又深感无力回天。这种矛盾的心态既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操,又反映出他们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