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无疑
雪舟不肯半涂回,直到荒林意盛哉。
篱菊苞时披宿雾,木犀香里绝纤埃。
锦心绣口垂金薤,月露天浆贮玉杯。
八十仙翁能许健,片云得得出巢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舟不愿半途折返,直至身处荒林兴致正浓。
沿途的篱笆边菊花含苞待放,破晓雾气弥漫;而木犀花香浓烈,仿佛洗尽一切尘埃。
那华美的诗句如金薤般悦目,月色映照天浆装满玉杯。
这位八十高龄的老者依然强健,犹如一片云飘然出世,从巢中飞出,自由自在。
去完善
释义
《和曾无疑》是宋代诗人杨长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雪舟:此处指被雪覆盖的小船或船的白色轮廓。
2. 半涂:路途的一半;这里用来形容小船行驶的距离。
3. 荒林:指无人管理的树林;与“绿野”相对。
4. 篱菊:即菊花,因其经常生长在篱笆旁而得此名。
5. 木犀:又称桂花;是中国著名的花卉之一。
6. 锦心绣口:形容文人墨客才华横溢、出口成章。
7. 金薤:一种类似于葱的植物;此处用作比喻诗人飞扬的文采。
8. 天浆:指天上的甘露,这里用以赞美葡萄酒的美味。
9. 八十仙翁:指年纪较大的长者;这里用于赞美对方的老当益壮。
10. 片云得出巢来:形象地表达了鸟儿从巢中飞出的喜悦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和曾无疑”,作者是南宋的杨长孺。诗中的“和”意为唱和,即作者与朋友曾无疑以诗相酬答,本诗为回应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自然之美、生活之乐以及追求自由的心境。
首联“雪舟不肯半涂回,直到荒林意盛哉”,诗人以雪舟(即冰雪覆盖的小船)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即使面临困境也不轻易放弃。荒林意味着荒凉之境,但诗人却在其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体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颔联“篱菊苞时披宿雾,木犀香里绝纤埃”,诗人借篱笆旁的菊花和桂花传达出一种高洁的品质,展示出宁静致远的境界。此外,宿雾和纤埃分别象征过去的困惑和世俗的烦恼,表明诗人决心摒弃这些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
颈联“锦心绣口垂金薤,月露天浆贮玉杯”,诗人以金薤(一种名贵植物)形容自己的才华横溢,又用月露(月亮洒下的露水)和玉杯表现人生的美好时刻。这里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尾联“八十仙翁能许健,片云得得出巢来”,诗人以八十岁的仙翁自喻,表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同时,以片云出巢暗含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总之,整首诗展现了杨长孺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生活态度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曾无疑》是南宋诗人杨长孺所作,创作于公元12世纪中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这个时期正是南宋王朝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内外矛盾尖锐,民族危机深重。
在这个时期,杨长孺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的人生际遇也颇有些曲折。他曾担任地方官吏,后因故被贬,退居乡里。然而,他在地方治理上颇有建树,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诗言志,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
在杨长孺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国的侵略。此时,宋朝国力衰微,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杨长孺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人曾无疑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综上所述,《和曾无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以及杨长孺本人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这首诗深沉而又豪迈的意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