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爱彼云外人,求取磵底泉。
风吹芭蕉拆,鸟啄梧桐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爱彼云的世外之人,寻觅涧底的清泉。
风吹动着芭蕉叶,鸟儿啄食梧桐果。
去完善
释义
1. 涧:山间流水的沟。
2. 芭蕉: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
3. 拆:分开。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作者朱放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诗人通过对山涧、风吹芭蕉、鸟啄梧桐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远离尘世喧嚣、亲近自然的向往之情。
首句“爱彼云外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在云端、超脱世俗的人的喜爱。这里的“云外”是诗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象征著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诗人借此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不满。
第二句“求取磵底泉”则是具体描绘了诗人渴望追求的隐逸生活。诗人以山泉作为理想的化身,表现了其对纯净、清澈的生活境界的追求。同时,涧底泉也是自然界的一种美好景象,象征著生命力和希望。
接下来的两句“风吹芭蕉拆,鸟啄梧桐落”是对大自然的生动描绘。诗人以芭蕉和梧桐为载体,展现了大自然变化无穷的魅力。风吹芭蕉时的绿叶翻飞,以及鸟啄梧桐时飘落的树叶,都是诗人眼中自然界的美丽景象。这些画面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也展示了他对生命的赞美和敬畏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云外人、涧底泉、风吹芭蕉、鸟啄梧桐等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诗人以优美、朴实的文字呈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卷,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放,唐朝诗人,其《句》一诗描写了个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是唐玄宗时期的一次重大政治动荡。朱放在这一时期,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深感忧患意识,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在这一特殊时期,唐朝国力由盛转衰,民生日益艰苦,朱放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关注民间的生活状况以及国家的未来。同时,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还体现在诗歌中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例如,他在《游麻姑山》中写道:“旧宅千年外,荒林二顷馀。”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土地流失和生态破坏的忧虑。
综上所述,朱放创作的《句》一诗是在安史之乱期间,以表现对国家时局的关注、民生疾苦的关切为主旨。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生活经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