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青林何森然,沈沈独曙前。
出墙同淅沥,开户满婵娟。
箨卷初呈粉,苔侵乱上钱。
疎中思水过,深处若山连。
叠夜常栖露,清朝乍有蝉。
砌阴迎缓策,簷翠对欹眠。
迸笋双分箭,繁梢一向偏。
月过惊散雪,风动极闻泉。
幽谷添诗谱,高人欲制篇。
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色的树林多么葱郁啊,独自沉浸在曙光之中。
竹子从墙头探出,如雨滴般纷纷扬扬;推开门扉,满地的月亮洒满了美丽。
竹笋刚刚破土而出,嫩绿的新叶如同一片片小小的钱币。
稀疏的地方,水声潺潺而过;深邃的地方,山峰连绵不绝。
夜晚,露水经常在竹子上栖息;清晨,知了偶尔发出几声嘶鸣。
竹影婆娑,迎接缓缓行来的竹杖;屋檐下的竹叶翠绿,面对着倾斜的竹子在微风中轻拂。
春笋如同并排的双箭,蓬勃而向上的生长;繁茂的枝叶向一侧倾斜,仿佛向着阳光开放。
月光洒下,仿佛散落的雪花;风吹起时,竹林深处的泉水声依稀可闻。
这幽静的峡谷给诗人带来了新的灵感,高洁的人儿开始构思诗篇。
萧瑟的声音并没有带着太多的遗憾,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条通往湘江的道路。
去完善
释义
1. 青林:指竹林。
2. 沈沈:深暗的样子。
3. 淅沥:形容竹叶随风飘落的声响。
4. 婵娟:此处指月光。
5. 箨:竹笋上的皮。
6. 粉:指新生的竹子表皮。
7. 苔:指生长在竹子上的青苔。
8. 上钱:铜钱大小的圆形斑点。
9. 水过:流水穿过竹林。
10. 山人:隐居于山林的道士或隐士。
11. 湘川:湖南地区,此处借指作者的故乡。
去完善
赏析
《竹》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首联“青林何森然,沈沈独曙前”,描述了竹子苍翠茂密的森林,以及晨曦中竹叶在阳光下的闪耀。颔联“出墙同淅沥,开户满婵娟”则揭示了竹子生长力的旺盛,无论内外,都充满了生机。接下来的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渲染了竹子的优雅,如同一幅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竹子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美景的热爱,又寓含着诗人高雅脱俗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朱放创作的《竹》是一首描绘竹子的高洁品质及坚忍精神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约在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正是安史之乱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国势渐衰,战乱频繁。作为文人墨客的朱放,对此深感忧虑和痛心。他常常借物抒怀,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切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放开始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并以之为主题进行创作。而竹子所具有的不畏严寒、宁折不屈的品质,使其成为朱放赞美和称颂的对象。
此外,唐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多以书画论竹,视其为品行高洁的象征。受此影响,朱放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融入了这种情感,通过描绘竹子的特性,借以传达自己高尚的品格追求和对坚韧品质的赞赏。在此过程中,朱放还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融入其中,将竹子的高洁品质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使得《竹》这首诗歌呈现出深刻的内涵和独特韵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