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经淮阴岸
荒村古岸谁家在,野水浮云处处愁。
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荒凉的小村庄和古老的岸边,有谁在居住?到处弥漫着云雾般的寂寞与哀愁。
只有那河边的枯柳,用蝉鸣的声音将离别的心绪传达给远方的你我。
去完善
释义
1. 淮阴:古县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2. 荒村:指荒废的村庄;3. 古岸:指古老的水边;4. 谁家:哪个家庭或哪户人家;5. 野水:野外流动的水;6. 浮云:飘动的云彩;7. 处处愁:指到处都是忧愁的情绪;8. 河边:河岸旁边;9. 衰柳:枯败的柳树;10. 扬州:即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淮阴岸边所见的一片荒凉景象,以及他的主观感受和心情。首句“荒村古岸谁家在”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具体而又虚幻的问题:这个荒村古岸究竟是谁的家呢?然而无人回答这个问题,诗人留下的只是疑问,表现出此处空无一人、人迹罕至的凄凉感。次句“野水浮云处处愁”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野水和浮云都是大自然的景物,诗人却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愁”。这体现出了诗人移情于物的技巧,使诗歌富有感染力。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写到“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表明虽然周边环境荒芜冷落,但仍有河边的老柳树和蝉鸣陪伴着他,表达出诗人面对如此景象,仍能乐观面对的积极心态。同时“蝉声相送到扬州”也暗示着诗人即将离开这里,前往更繁华的扬州,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整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巨变时所表现出的孤独与坚韧的情感,展现了他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朱放在这时期写下了这首《乱后经淮阴岸》。此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之后,描绘了诗人经过战乱洗礼后的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朱放在这一时期的命运多舛,先是经历安史之乱的战火,随后又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家远走。时代的巨变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苍凉。然而,尽管生活艰难,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热爱家园、关爱民生的心。这使得他在面对战乱的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诗歌为人们传递希望和力量。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国力开始走向衰落,内部矛盾激化,外患不断。安史之乱爆发后,各地藩镇割据,战火连天。诗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