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
独坐三台妙,重阳百越间。水心观远俗,霜气入秋山。
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仍闻西上客,咫尺谒天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高处观景真是美妙无比,重阳节时在百越之地。在水中心观看远方的世界,感受着秋天的霜气进入山中。
不会丢弃过去美好的记忆,宁愿离开也不肯低头屈服。仍然听闻那位来自西方的客人,他离皇帝的容颜只有咫尺之遥。
去完善
释义
1. 三台:古代星名,这里代指朝廷。
2.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佳节。
3. 百越:泛指南方各地。
4. 水心:位于水域中心的地方,此处可能指昌乐寺附近的水景。
5. 遗簪:指被遗忘的旧友。
6. 落帽:据《晋书·孟嘉传》载,重阳节时,孟嘉参加桓温的宴集,风吹落他的帽子,他坦然应答,并无失态。后人以“落帽”为重阳节的典故。
7. 西上客:指赴京城的梁廷评。
8.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9. 天颜:皇帝的容颜,这里借指皇帝。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重阳节期间作者陪同刘中丞和梁廷评在昌乐寺举行的宴会情景。首联描绘了诗人独坐高台的雅致以及登高赏景的喜悦之情。颔联以水心的视角观察远方的风土人情,同时感受深秋山间的霜气;颈联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即使别离也不忘昔日情谊,而且勇往直前,不舍离去。尾联则传达了作者的期望,希望能与友人一同西行,一睹天颜的崇敬之情。全诗通过对重阳、秋水、霜气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出自唐朝诗人朱放。创作时间是公元859年,即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此时朱放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早年曾任小官,但因性格豪放、直言不讳而被贬谪至江西南昌,出任洪州别驾。在洪州期间,他虽身处闲职,但始终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这首诗歌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唐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外患频繁。朱放在诗中以“九日”为契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借诗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