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魏校书

标题包含
送魏校书
长恨江南足别离,几廻相送复相随。 杨花撩乱扑流水,愁杀人行知不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痛恨在江南地区的分别, 经历多次互相告别又再相聚。 飘散的柳絮纷乱地扑向流水, 忧愁无比,但愿对方能知道.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2. 恨:怨恨、遗憾。3. 杨花:指柳絮。4. 撩乱:纷乱的样子。5. 流水:流动的江水。6. 愁杀:使……忧愁至极。7. 知:知道。
去完善
赏析
《送魏校书》是唐代诗人朱放的一首离别诗。在这首诗中,朱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离别时的伤感之情。首句“长恨江南足别离”,点明了诗的主题——离别。作者以“长恨”一词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深哀愁。接下来的一句“几廻相送复相随”,则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即使多次分别,也始终能再次相聚。接下来的两句“杨花撩乱扑流水,愁杀人行知不知”,是对离别场景的描绘。杨花象征着离别的哀愁,它们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江面上,宛如流水般的离愁。而最后一句“愁杀人行知不知”,则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江南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魏校书》是唐朝诗人朱放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此时,朱放正值青年时期,对人生、友情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慨。他在长安任职,生活较为安定,但在内心深处仍向往着自由的生活,期望摆脱官场的束缚。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社会的主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士人都愿意投身官场,许多人仍保持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朱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追求功名,另一方面又渴望远离尘嚣,保持心灵的自由。这首《送魏校书》便反映了他的这种矛盾心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