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要一起携手登上高处,
走到门前却已没了兴致。
更不必说把头发扎起来,
学年轻人一样插上茱萸。
去完善
释义
1.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2. 杨凝:人名,作者的朋友。
3. 崔淑期:人名,也是作者的朋友。
4. 江上山:即江苏江山县的江郎山,这里用来泛指江山之美。
5. 故:原因,事情。
6. 一到门前意已无:来到山门前,兴致已经消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放所写的一首重阳节诗歌,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与朋友相约登山赏菊的情景和心情。在诗中,诗人以重阳节的风俗“插茱萸”为象征,表现了他对自己年华逝去、头发花白的感慨。
首句“欲从携手登高去”表明了诗人原本想与朋友一起登高赏景的心情。然而,到了友人门前时,却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能前往,让诗人心中的期待瞬间消失。
接着,诗人用“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来表达自己年老的悲哀。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年轻一代可以无忧无虑地插上茱萸欢度节日,而自己却因年华老去而无法参与,流露出内心的无奈与悲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友人杨凝和崔淑期登上江上山,本打算共度佳节,但因故未能如愿。这时,诗人朱放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唐盛世已逐渐走向衰落,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使诗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变得迷茫。此外,诗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这使得他们在重阳登高时更加珍视朋友之间的相聚时光。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诗人朱放的生活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取得功名。这使他感到怀才不遇,心情低落。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