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
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
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空余道士观,谁是学仙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已经回到了故乡,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不必跟着时光流逝,等待明年的春天。冬天里爬山,夏天在树林里把酒滤清。现在只剩下道观还留着,谁还能当个仙人学习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标题中的“贺宾客”是指唐朝著名文人贺知章。他在晚年辞官回乡,号“四明狂客”,后在绍兴的镜湖建了道士观。这是诗人游览这个道士观时写下的一首诗。
2. 乡里:指家乡,这里指诗人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3. 逍遥:形容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4. 外臣:指的是官员在朝庭任职,而这里是诗人自嘲自己在家乡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5. 流水:这里用了流水的意象,象征着时间流逝,岁月更迭。
6. 镜湖春:借代春天,由于贺知章曾在镜湖边建道士观,所以这个地点也和春天联系在了一起。
7. 登山屐:指登山用的鞋子。
8. 林间漉酒巾:滤酒的布巾,这里是指诗人饮酒时的场景。
9. 空余道士观:这句表达的是诗人在道士观中的所见所感,道士观还在,但谁还来学习道术呢?这句话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朱放在游览了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后的抒怀之作。诗人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超脱世俗、渴望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诗人已回到故乡,像是一个置身世外的人,远离朝廷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颔联“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以“流水”和“镜湖春”为象征,表达了对世事如烟、时光流逝的感慨。颈联“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冬日踏雪寻山、饮酒作乐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境界。尾联“空余道士观,谁是学仙人”,诗人以道士观为背景,传达出虽有遗世独立之志,却无人愿学的无奈,暗示了求仙访道的虚幻。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出世情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是唐朝诗人朱放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5年左右,朱放在这一时期刚刚辞去了盐官县令的职务,开始了自己的隐逸生活。他居住在镜湖旁的道士观,远离尘嚣,过上了一种宁静的生活。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已经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激烈,藩镇割据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了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朱放也不例外,他在辞去官职后,选择了在镜湖道士观隐居,过上了清静无争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朱放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镜湖道士观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朱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