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
五陵无限人,密视龙沙记。
龙沙虽未合,气象已灵异。
昔时蛟龙湫,半作桑麻地。
地形带江转,洲浮有连势。
陵谷岂可常,渊窦在何岁。
微生久慕道,安恬辄忘味。
愧无及物功,碌碌尚匏系。
生蒙尘土厚,未受神仙秘。
何时与孤鹤,冉冉从此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陵一带的人们,密切观察着龙沙的景象。
虽然龙沙尚未聚合,但已经呈现出了不凡的气质。
昔日蛟龙所在的深潭,如今已经成为一片桑麻之地。
地势随着江河蜿蜒曲折,岛屿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相互连接。
山川、峡谷的位置岂能恒久不变,深渊里的秘密又在哪一年呢?
我渴望修道已久,对于安静平淡的生活总是情有独钟。
遗憾的是我没有济世救人的功德,依然庸碌无为,就像被束缚在瓜上的葫芦。
我这颗蒙尘的心,还未领悟神仙的奥秘。
什么时候才能和孤独的仙鹤一起,缓缓地从这里飞向远方。
去完善
释义
1. 五陵:这里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原上。
2. 密视:严密审视。
3. 龙沙:指龙沙堆,又称龙门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以产沙金著名。
4. 灵异:神秘灵异的气象。
5. 昔时:往昔,过去。
6. 蛟龙湫:传说中蛟龙的巢穴。
7. 桑麻地:种植桑树和麻类作物的土地。
8. 地形带江转:地势随着江水转弯。
9. 洲浮:水中的陆地。
10. 连势:相连的地势。
11. 陵谷:丘陵山谷,此处表示地势变迁。
12. 渊窦:深邃的水塘。
13. 微生:作者自谦之词。
14. 安恬:安静平和。
15. 忘味:忘记世俗的烦恼。
16. 及物功:实际的物质成就。
17. 碌碌:平庸无能的样子。
18. 尚:还。
19. 匏系:用葫芦藤束缚,形容束缚拘束的状态。
20. 生蒙尘土厚:一生沾染了深厚的世俗尘埃。
21. 未受:尚未接受。
22. 神仙秘:仙人的秘诀。
23. 何时:什么时候。
24. 冉冉:缓慢流动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龙沙》是南宋诗人潘兴嗣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隐逸思想的诗歌。首联“五陵无限人,密视龙沙记”,通过五陵地区的人潮涌动,凸显了龙沙作为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暗示出人们对此地的关注。颔联“龙沙虽未合,气象已灵异”,描绘了龙沙虽尚未完全成形,但已经展现出奇异的气象,为整首诗奠定了神秘而壮观的氛围。
颈联“昔时蛟龙湫,半作桑麻地”,以昔日蛟龙的栖息之地,如今已成为农耕的土地这一转变,揭示出时间的流逝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此外,这句诗也传达出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通过对地形、河流、洲渚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变幻莫测和生命的循环往复。这既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表达了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微生久慕道,安恬辄忘味”,意味着诗人早已向往清静无为的生活,并在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然而,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在现实中未能实现更多积极的价值,因此感到惭愧。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内心的信仰,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像孤鹤一样,悠然地离开尘世的纷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龙沙奇特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深刻思考。他既感叹岁月的流逝和人世的纷扰,又憧憬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体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沙》是宋代诗人潘兴嗣的一首描绘边疆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相对繁荣,但在北方边疆地区,战争和民族矛盾仍较为尖锐。
潘兴嗣是一位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因政治斗争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了解了边疆的生活和文化,写下了许多描绘边疆风情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北宋王朝正面临着辽、金等北方民族的威胁。为了防御这些外敌,北宋政府在边疆设立了军事重镇,并在各地招募士兵进行戍边。这种背景下,潘兴嗣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通过对边疆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