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濂溪

标题包含
过濂溪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 峨峨双剑峰,隠隠插牛斗。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 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鳞次栉比的田野,渐渐接近郊外路口。 这片地方的宁静与开阔,吸引了许多热爱山林泉水的朋友们。 一条小溪从东南方向流淌而来,波光粼粼,水流湍急。 清澈的溪流声唤醒了自然的灵气,寒冷的光线映照在门窗之上。 两座高耸入云的剑峰,犹如两头威武雄壮的牛。 云雾缭绕,时而明亮,时而阴暗,那美丽的山岚翠绿如诗。 仿佛座中的宾客就是传说中的关中大侠。 大家共同歌唱紫色的灵芝之歌,一起敲打着秦人的瓦罐。 这使人陶醉其中,忘记了得失,身心与自然完美融合。 你有拯救百姓困苦的方法,你的光辉普照四野。 是否正是因为你拥有仁爱之智的快乐,才使你天生的美好得以显现? 尽管你也难免会有冲动的时候,但你总能保持真实的自我。 直到日暮时分,车子和马儿都已疲惫不堪,站在桥上回头望去,不再留恋过去的一切。
去完善
释义
《过濂溪》:本诗是宋代诗人潘兴嗣所作,描述了作者游历濂溪时所见的田园风光和内心的感受。 1.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鳞鳞,形容田亩整齐有序的样子;负郭,靠近城市的地方;郊原,城郊的平原地带。这两句描绘了靠近城市的农田景象,逐渐进入城郊的平原地带。 2.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清旷,指清新的自然环境;林泉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两句表达了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结交朋友的喜悦之情。 3.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翠波,绿色的波浪。这两句描述了濂溪从东南方向流来的景象,翠波荡漾,景色优美。 4.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清响,清澈的水声;灵粹,灵气凝聚的地方;户牖,门窗。这两句通过水声和光线表现了濂溪周围的灵气与生机。 5. 峨峨双剑峰,隠隠插牛斗:峨峨,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双剑峰,指两座并列的山峰;牛斗,指天空中的牵牛星。这两句描绘了双峰耸立的景象,宛如插入天际的利剑。 6.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疏云,稀疏的云彩;明晦,明亮与昏暗;岚翠,山间的雾气与绿色;妍丑,美丑。这两句通过云彩、山间的雾气以及光影的变化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多变之美。 7.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恍疑,仿佛;座中客,指在场的客人;关中叟,指居住在关中的老人。这两句表达了与在场朋友亲近无间的感情。 8. 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紫芝曲,指歌颂隐士生活的歌曲;秦人缶,指秦国百姓制作的一种陶罐。这两句表达了共同歌唱隐逸之曲,欣赏民间之乐的场景。 9.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窅然,沉湎其中的样子;得丧,得到与失去;形骸,身体;天偶,与天地为伴。这两句抒发了与自然融合,忘却世俗得失的心境。 10.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康济术,治理国家的才能;休光,美好的光辉;林薮,树林深处。这两句赞美了对方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必将为社会带来美好之光。 11.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得非,莫非;仁知乐,儒家主张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理;夙分,宿缘;天有,天赐的缘分。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认为与对方相遇是天赐的缘分。 12.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捉鼻,指掩饰羞愧的神态;混真守,指坚守真实的自我。这两句讽刺了世人不能坚持真实自我的现象。 13.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日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车马徒,指宾客离开;桥横,指石桥横跨在溪流上;莫回首,不要回头。这两句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宾客们纷纷离去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诗的前几句通过对田野、田舍的描述,展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场景。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溪水、山景、云雾等自然景观,展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在诗人眼中,仿佛置身其中的人都是与世无争的高士,共同唱出那来自自然的和谐之音。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象中,而是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从而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首诗既赞美了自然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濂溪》是宋代诗人潘兴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经过周敦颐的故居濂溪时,对这位先贤表达敬仰之情和缅怀之意。诗人以清澈的濂溪水、曲折的梅岭路、稀疏的松竹影以及寂寞的黄土墓等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为背景,通过对周敦颐及其作品的赞颂,展示了周敦颐为人正直、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形象。 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宋朝时期,即公元960-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繁荣阶段,学术文化事业十分发达,出现了许多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如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儒家学派逐渐走向衰落,佛、道二教思想开始兴起并影响民间生活的重要时期。 在诗人潘兴嗣的生活经历方面,虽然史书关于他的生平和事迹记载较为简略,但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长期寓居乡间,对民间疾苦和生活百态有着较深的体会。他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和现实意义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关注民生、崇尚道德、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