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逍遥亭

标题包含
逍遥亭
作亭名逍遥,此理诚不虚。 宽于一天下,原宪惟桑枢。 况我卜清旷,风雨庇有余。 方池容潋滟,小径足萦迂。 花木颇窈窕,松筠亦扶疏。 鸣蛙送鼓吹,好鸟来笙竽。 可琴亦可咏,可饮亦可娱。 盘虽无下筯,宾食亦有鱼。 恢论或申旦,隠几忘移晡。 困来展足眠,醉倒从人扶。 率尔但付畅,因烦而领无。 邺侯三万轴,方朔五车书。 弃置复弃置,任自相贤愚。 无妨吾逍遥,此乐诚何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建造亭子命名为“逍遥”,这种快乐确实存在。 亭子宽阔得可以容纳天下的人,原本的贤能者则只需有简陋的住所。 何况我已经算好了清静宽敞的地方,无论是风雨还是阳光都有足够的庇护。 那一方水池可以包容水波荡漾,那条小径足够曲折幽深。 花草树木都显得十分美好,松树翠竹也很繁茂。 青蛙呱呱叫着像是欢送队伍,美好的鸟儿也像是来奏乐助兴。 既可弹琴也可吟诗,既可以喝酒也可以娱乐。 虽然没有丰盛的菜肴,但是宾客们都能品尝到鲜美的鱼肉。 大家畅谈或至天明,靠在桌子上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后。 累了就伸脚睡觉,醉了就让人扶持。 随心所欲就是畅快,因此面对繁琐的事务也能应对自如。 像邺侯那样拥有万卷藏书,或者是东方朔的五车书卷。 这些都被弃置一旁,任由他们自己成为智者的贤愚。 对我来说,逍遥的乐趣究竟如何是无法阻挡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原宪:即原思,字子思,孔子的弟子,他居住在鲁国北部阙党(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的石槨(今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石槨山村附近)中。“原宪惟桑枢”指的便是原思贫困的生活条件,桑枢是古人穿壁以持枢的户枢,后用为贫家的象征。 2. 卜清旷:指选择这片清净空旷的地方建立逍遥亭。 3.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4. 萦迂:曲折环绕。 5. 扶疏:繁茂分披貌。 6. 鼓吹:击打乐器发出声音。 7. 笙竽:古代两种竹制的管乐器。 8. 盘:即棋盘,这里比喻生活享受。 9. 筯:筷子。 10. 申旦:夜尽天明。 11. 隠几:靠在几案上。 12. 移晡:指太阳偏西的时候,也就是午后至傍晚之时。 13. 邺侯三万轴:这里指的是唐朝大臣李泌(被封为邺侯)藏书丰富,有三万轴。轴,量词,原指卷册,这里借指书。 14. 方朔五车书:这里指的是东方朔,西汉文人,博学多识,据说他有五车之书。
去完善
赏析
《逍遥亭》是宋代诗人潘兴嗣的一首诗。诗人在游览逍遥亭时,以浪漫的想象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亭子的宁静、美丽以及他与自然的亲近感。通过诗句的铺陈,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在亭子里弹琴、饮酒、与友人畅谈的身影。同时,诗人又以达观的心态表达了知识的虚无性,认为无论学识深浅,都有各自的快乐。这首诗歌节奏明快,语言清新,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逍遥亭》是宋代诗人潘兴嗣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较为富裕。 在这个时期,潘兴嗣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在任职期间,他关注民生,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此外,潘兴嗣还热爱文学和艺术,尤以诗歌见长。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情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逍遥亭》这首诗中,潘兴嗣通过描绘逍遥亭周围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潘兴嗣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