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
破崖求圭角,务出己新奇。
恻恻去圣远,六经秦火隳。
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
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
承习虽未尽,模法有根基。
荐绅立朝廷,开口应万机。
附对皆据经,金石确不移。
熟烂见本末,较然非可欺。
吾愿下学官,各立一经师。
务尽道德业,不取章句辞。
庶几昔人风,炳然复在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小儒:指读书不多的人,此比喻学识浅薄的人。
2. 咸:全,都。
3. 破崖求圭角:形容努力寻求知识。圭角,引申为玉的边角,此处比喻学问中的精华。
4. 恻恻:悲凉的样子,形容距离圣人的时代已远的情景。
5.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和《春秋》,是儒家经典书籍。
6. 秦火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隳表示破坏、摧毁。
7. 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没有老师的传授,仅靠泛泛阅读是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的。
8. 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汉朝的学者们只专注于一部经书的学习,但追随他们的学者却有很多。
9. 承习:接受和学习前人的知识。
10. 模法:效仿古人的方法。
11. 荐绅:士大夫阶层。
12. 金石:形容坚固的东西,这里指经书的准确性。
13. 熟烂:指熟悉、理解透彻。
14. 较然:明显的样子。
15. 下学官:指在各级教育机构任职的老师。
16. 各立一经师:每个老师各自专精一部经书。
17. 道德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学业。
18. 章句辞:指繁琐的经书本意之外的解读。
去完善
赏析
《师道》是北宋诗人潘兴嗣的一首古体诗,全诗通过对古今教育观念的对比,表达了对教育现状的关注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教育中的弊端,同时对理想的师道提出了美好的期许。
首联“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描绘了当时的师道衰微和教育者的自私自利现象,为全诗定下了沉痛的基调。颔联“破崖求圭角,务出己新奇”则批评了一些学者追求个人名利、标新立异的行为。颈联“恻恻去圣远,六经秦火隳”指出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战火的摧残,儒家经典已经丧失殆尽,这对文化传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接下来的两联“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是对古代教育的赞颂,强调了传统教育注重传授和学习的过程,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尾联“吾愿下学官,各立一经师。务尽道德业,不取章句辞。庶几昔人风,炳然复在兹”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表达了期望恢复古代教育精神,让师者专注于道德教育而非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整首诗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精神,呼唤着人们关注教育问题,探寻真理之源,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师道》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潘兴嗣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以汉魏六朝时期的名士为师道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师道的深刻反思。
潘兴嗣生于北宋初年,曾历任国子博士、崇文院直学士等职位,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生活年代,正是北宋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然而,在这个看似和谐的社会背景下,教育领域却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许多士人为了追求功名,不择手段地迎合权贵,导致学术风气败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潘兴嗣对师道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师者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关爱学子,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而汉代以来的许多名师,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侵蚀。因此,潘兴嗣通过追溯历史,呼吁人们从汉代名士的身上汲取智慧,反思当下的教育弊端,重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