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阁
萧峰顶上与云齐,一派溪流直下飞。
击破寒冰千万片,涵林幽响动清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萧峰之巅与白云齐平,一股清泉倾泻而下。
击碎千万片寒冰,森林深处回荡着清澈的光辉。
去完善
释义
萧峰顶: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湘湖风景区。这里的“萧”指萧山,“峰顶”则是说山顶之上。整句描述的是作者站在山顶上,抬头就能望见云端。
溪流:指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水或者溪水。这句描绘的是山上流淌而下的水流非常急,就好像在飞翔一样。
击破寒冰:这里是在形容水流撞击到石头或者岸边时,溅起的水花就像打碎的寒冰一样。
涵林幽响:这是形容水声在山间树林中回荡产生的深远回响。
清晖:指的是明亮的光线。在这句诗中,清晖一词用来表达水流撞击产生的声音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光明感。
去完善
赏析
《凌云阁》这首诗描绘了凌云阁壮观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以萧峰顶上的景象开篇,展现了一幅高山流水、云雾缭绕的画卷。接着,诗人用“一派溪流直下飞”来形容瀑布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象,赋予了画面动态的美感。随后,诗人通过“击破寒冰千万片”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水流的强大冲击力,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凛冽的寒气。最后,诗人以“涵林幽响动清晖”收尾,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在豪放与婉约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总的来说,这首《凌云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凌云阁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凌云阁》是宋代诗人潘兴嗣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也就是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北宋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
潘兴嗣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在少年时便才华横溢,但由于科举制度的限制,多次应试不第。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他的诗歌作品,如《凌云阁》,充分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此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和社会矛盾尖锐,许多文人志士都对国家命运感到担忧。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潘兴嗣也不例外,他的《凌云阁》以凌云阁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