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紧尽成冰。 莫言此物浑无用,曾向滹沱渡汉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珌(1164年-1239年),字怀古,号洺水遗民,洺州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程珌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太阳下河流水涨满渭城,半夜风吹急变成寒冷。 别说这个东西毫无用处,曾经在滹沱河帮助渡过汉朝士兵。
去完善
释义
《冰》是南宋诗人程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白日黄流涨渭城:这句写黄河涨水时水色与阳光相互映照的情景。“白日”,指太阳;“黄流”,指黄河的水;“涨渭城”,指黄河涨水时淹没了河边的城市。 2. 三更风紧尽成冰:这句描述了夜晚寒冷的情景。“三更”,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三更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之间;“风紧”,指风吹得很紧,表示天气寒冷;“尽成冰”,形容在寒冷的夜晚,水分都凝结成了冰。 3. 莫言此物浑无用:这句告诫人们不要轻视看似无用的东西。“莫言”,意为不要说;“此物”,指冰;“浑无用”,完全无用的意思。 4. 曾向滹沱渡汉兵:这句指出冰在历史上的用途。“曾”,曾经的意思;“滹沱”,河流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渡汉兵”,指用冰块帮助汉朝的士兵渡过滹沱河。
去完善
赏析
《冰》这首诗通过描绘冰在自然界的形成和作用,展现了诗人对于事物的独特观察和理解。首句“白日黄流涨渭城”形象地描述了阳光照射下的河水涌动着金黄色的波涛,展现出河水的浩渺与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随着夜幕降临,三更时分寒风呼啸,原本的河水变成了坚冰,形成了冰冷的世界。诗人用“风紧”一词刻画出了风的肆虐和寒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白天时水的生机盎然和夜晚的冷酷无情。 在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揭示了冰的另一重意义。虽然看似无用的冰,却在历史上曾经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在滹沱河畔,冰成为了汉兵渡江的重要工具,从而突显了冰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诗人以此为例,强调事物看似无用,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具有意想不到的价值。 整首诗以冰为载体,既描绘了自然的景象变化,又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导读者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事物的潜在价值,以及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冰》是南宋诗人程珌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从诗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面对家国危机时的一种感慨和抒发。 在南宋末年,国家内外交困,北方金国不断侵扰,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程珌作为一名文人,一方面关注国家安危,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渺小。他在诗中写道:“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自己正直高洁的品质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的忧虑和担当。 此外,程珌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还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鲍照的《白头吟》的影响。鲍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程珌受到鲍照的启发,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然景物之中,通过描绘冰的形态,来传达自己对国家和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