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借宿
不觉前途去,斜阳渐渐低。猿声空谷里,云影乱峰西。舟泊无人渡,桥通何处溪。林间漏烟火,且借一枝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知不觉走到前头去了,太阳渐渐落下山岗。
山谷深处传来猿猴的叫声,白云飘荡在重重山峰的西侧。
小舟停泊在渡口无人渡过,桥梁连接着远方的溪流。
树林间露出的烟火星光,暂且在这山间寻找栖息之地。
去完善
释义
1. 不觉:不知不觉,指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很远的路程。
2. 前途去:前途,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去,离开原地。这里指作者已经走了一段路。
3. 斜阳:傍晚时分的太阳。
4. 渐渐低:慢慢降低,指太阳即将落山。
5. 空谷:空旷的山谷,形容人迹罕至的地方。
6. 云影:云朵的影子,这里指云朵在阳光照射下投在山峰上的阴影。
7. 乱峰西:乱峰,指杂乱无章的山峰;西,方向,这里指夕阳下的山峰西边。
8. 舟泊:停泊的船只,这里指河边停靠的船。
9. 无人渡:没有人摆渡,指没有船夫或者交通工具来帮助过河。
10. 桥通何处溪:桥,连接两岸的交通设施;通,连通;何处,哪里;溪,小溪,这里指河流。这句话意思是这座桥通往哪条小河呢?
11. 林间漏烟火:漏,泄露;烟火,泛指人的生活气息。这句话意思是树林之间透露出了生活的气息。
12. 且借一枝栖:且,暂且;借,借用;一枝,树枝;栖,栖息,这里指暂时休息。这句话意思是暂且在树枝上休息一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荒村借宿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荒凉的景象。诗人通过沿途的所见所闻,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未来道路的迷茫。
“不觉前途去,斜阳渐渐低”两句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不知不觉地远离了原来的道路,夕阳逐渐落下,预示着一天即将结束。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对旅途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通过“猿声空谷里,云影乱峰西”两句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山谷中回荡着猿猴的叫声,云朵在杂乱的山峰之间穿梭。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叹。
然后,诗人又通过“舟泊无人渡,桥通何处溪”两句描述了江边的情景:船只停靠在岸边,却没有人摆渡;桥梁连接着溪水,却不知通往何处。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荒村借宿的期待和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诗人以“林间漏烟火,且借一枝栖”两句作结,表达了自己在树林间找到炊烟,暂且在此栖息的愿望。这里的“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荒村借宿》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章甫在旅行过程中借宿于荒村时所作。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兴起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章甫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他一生热爱文学,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的多舛,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一次游历途中,章甫来到了一个荒凉的村庄,由于夜色已深,他选择在村中的农户家借宿一晚。
在借宿的过程中,章甫亲眼目睹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这些都激发了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荒村借宿》,以表达对农村贫困生活的关注和对百姓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描绘了荒村借宿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的勤劳、朴实和对生活的坚韧精神。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刻理解和关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南宋时期反映民间疾苦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