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七首 其四

标题包含
偈七首 其四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佛祖的法身充满整个宇宙,普遍显现于众生的面前。随着机缘感应没有不被周全的,而总是安处于菩提法座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佛身:指佛法的象征或化身。 2. 充满:充实而达到极限。 3. 法界:佛教术语,指万有的世界。 4. 普现:普遍出现,无分别地出现在各处。 5. 群生:众生,泛指各种生命体。 6. 随缘:随顺因缘、顺应自然。 7. 赴感:根据感应来行动。 8. 靡:没有。 9. 周:普遍、完全。 10. 而常处此菩提座:始终保持在觉悟的境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出自宋代诗人释守端之手,以阐述佛教教义为主要内容。“佛身充满于法界”,表明佛性的无边无际、无所不在;“普现一切群生前”意味着佛陀以慈悲之心,关怀众生的生死轮回;“随缘赴感靡不周”强调佛法随众生机缘感应,无微不至地救度众生;最后一句“而常处此菩提座”表达了佛陀尽管在广大无边的世界中救度众生,却始终安处于无上正等正觉的境地。全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哲学的核心观念,并鼓励人们追求解脱之道,具有深刻的思想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七首 其四》是宋代著名僧人释守端的七言绝句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解脱之道的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在心灵上的超越和豁达。在宋朝这个繁荣而充满禅意的时代背景下,释守端的诗歌显现出了一种以禅宗修行为核心的生命哲学。 释守端生活于宋仁宗时期(公元968-1022年),这时期的北宋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此时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并广泛影响民间生活。作为一位深悟禅机的僧侣,释守端曾在诗中写道:“觅佛勤春耕,识心见泰山”,表达对佛法的虔诚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他身处盛世,却也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写下“浮生似梦空悲切,世事如云任去留”的名句,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释守端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穿越尘世的纷繁复杂,在诗句中留下了他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这些诗篇成为了后世研究禅宗思想的重要资料,也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