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阴阴叶底午蝉嘶,满腹春风寄一枝。
下有行人正愁绝,不知幽咽自缘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茂密的树叶下,中午的蝉鸣嘶嘶;春天的气息饱含在这一枝中。
路人们正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象中,感受着忧愁与喜悦;他们不知道这美妙的音声来源于饥饿中的动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阴阴:树荫浓密的样子。
2. 叶底:树叶下面。
3. 午蝉嘶:午间的蝉鸣。
4. 春风:比喻美好的声音。
5. 寄一枝:指蝉在树枝上鸣叫。
6. 行:行走的人。
7. 愁绝:极度忧愁。
8. 幽咽:形容声音低沉微弱。
9. 缘:因为。
10. 自:自己。
11. 缘饥:因为饥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画面:在浓密的树叶底下,午间的蝉鸣如泣如诉;枝头上的花朵仿佛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然而诗人在观察这美好景象的同时,也关注到了那些在树下行色匆匆的行人,他们可能因为夏日的炎热和生活的压力而心情郁闷,以至于没有注意到枝头上的春意和悦耳的蝉鸣。诗人通过对比不同人的感知和心态,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松的《蝉》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
在南宋初期,朱松曾任国子监祭酒等职,后因直言敢谏而触怒了权臣秦桧,被贬谪到江西庐陵。这段人生经历让朱松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他以蝉自喻,表达了渴望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心境。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南宋初年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困苦,官场腐化堕落。朱松作为一位正直的文人,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和痛心。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朱松的《蝉》这首诗是在南宋初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为基础,通过描绘蝉的形象,传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心灵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