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东粤庙

标题包含
东粤庙
颓阑斜照网蛛丝,陈迹凄凉万古悲。 柘水尚鸣亡国怨,山松曾见受封时。 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 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提供关于"真山民"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不完整,能否请您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以便我能为您提供更准确的答案?
去完善

译文
夕阳残照映照着破败的围栏和蜘蛛网,古老的遗迹令人感到悲凉。 柘水还在诉说着曾经的亡国之恨,山松见证了封赏的年代。 墓碑上的字迹被青苔侵蚀得模糊不清,城墙也因农田扩张而失去了原来的地基。 当年在东瓯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已经难以知晓,如今留下的只是一座荒凉的庙宇。
去完善
释义
《东粤庙》:东粤指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即现今福建南部及广东东部一带。此诗描述的是东粤地区的一处庙宇。 1. 颓阑斜照网蛛丝:颓阑,破败的栏杆;斜照,夕阳的余晖;网蛛丝,蜘蛛在破败的栏杆上结成的蛛丝。这句描绘了庙宇破败的景象。 2. 陈迹凄凉万古悲:陈迹,古老的历史遗迹;凄凉,令人感伤的景象;万古悲,永恒的悲伤。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古迹保护的忧虑。 3. 柘水尚鸣亡国怨:柘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境内的河流;尚鸣,仍在发出声音;亡国怨,指国家灭亡时的哀怨之声。这句通过河水声暗含国家兴亡的历史变迁。 4. 山松曾见受封时:山松,山上的松树;曾见,曾经见过;受封时,接受封赏的时候。这句将山松拟人化,寓意见证历史变迁。 5. 碑因苔蚀无完字:碑,石碑;因,因为;苔蚀,青苔侵蚀;无完字,字迹已模糊不清。这句描述石碑被岁月侵蚀的现象。 6. 城为田侵失旧基:城,古城墙;为,由于;田侵,农田侵占;失旧基,失去原有的基础。这句描述古城墙因农田扩张而逐渐消失的过程。 7. 当日东瓯知几战:当日,过去的日子;东瓯,东越国的别称;知几战,经历了多次战斗。这句回顾东越国历史上的战争经历。 8. 如今赢得一荒祠:如今,现在;赢得,得到;一荒祠,一座荒废的庙宇。这句表达如今庙宇破败不堪的现状。
去完善
赏析
《东粤庙》是一首描绘古代庙宇的诗,通过对庙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战争的痛恨。 首先,诗的开头“颓阑斜照网蛛丝”,描述了庙宇的荒凉景象,暗示着这座庙宇已经破败不堪,无人问津。接着,诗人用“陈迹凄凉万古悲”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慨,联想到庙宇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衰落,让人感到悲伤。 然后,诗人通过“柘水尚鸣亡国怨,山松曾见受封时”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痛恨。这两句诗意味着,虽然朝代更迭,但山水依然,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这里所说的“亡国怨”和“受封时”,分别指战争期间的哀怨之声和和平时期的封赏仪式。 接着,“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庙宇的破败景象,也暗含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变化。诗人以碑文被苔藓侵蚀、城墙被农田侵占为例,说明了庙宇的衰落,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兴衰。 最后,诗人以“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谴责。这里的“东瓯”是古代的诸侯国,曾多次发生战争。诗人认为,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而最终留给人们的只有一座破败的庙宇。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庙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战争的痛恨。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形象,将庙宇的衰败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粤庙》是南宋诗人真山民的一首描绘庙宇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南宋末期,当时正值金国南侵,国家局势紧张,百姓生活困苦。在这首诗中,真山民以庙宇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真山民,本名黄子由,是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在南宋末期担任地方官职,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诗篇,如《东粤庙》等。这些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也反映出南宋末期的社会现实。 在《东粤庙》这首诗中,真山民通过对庙宇的描绘,反映了民间信仰的现实。同时,他也通过庙宇的破败景象,暗示了国家正处于困境之中。这种描绘既展示了诗人对民间信仰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