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兴
不赋千钟赋一箪,天公有意养痴顽。
书犹能看未曾老,诗亦莫吟方是闲。
宽著庭除贪贮月,少栽竹树要观山。
空阶两日无行迹,又上苔花几点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使用千钟的赐予,而是接受一箪的生活,这似乎是老天爷对我这个愚钝而固执的人的特殊照顾。
读书让我保持年轻,即使年岁增长也不显老态;写诗让我不要过于忙碌,只要适时地抒发情感就好。
在庭院里种植一些植物,贪婪地享受月光的照耀;少一些竹林树木,更便于观赏远处的山景。
这两天台阶上空无一物,没有行人踏过的痕迹,只是偶尔看到几处青苔斑驳的影子。
去完善
释义
1. 千钟:指优厚的俸禄。这里用“不赋千钟”表示诗人选择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
2. 一箪:指简朴的饮食。这里用“赋一箪”表示诗人选择过简朴的生活。
3. 天公:对天的尊称。这里用“天公有意”表示天意安排诗人过上这种生活。
4. 痴顽: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养痴顽”表示诗人过着与世俗隔绝的生活。
5. 书犹能看未曾老:诗人虽然已经年老,但仍然能够阅读书籍,保持学习的心态。
6. 诗亦莫吟方是闲:诗人认为在悠闲的生活中不要过多地吟咏诗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宁静。
7. 宽著庭除贪贮月:形容庭院宽敞,月光照耀。这里用“贪贮月”表示诗人渴望尽情欣赏月色。
8. 少栽竹树要观山:诗人觉得种植少量的竹子树木就可以欣赏到远处的山景。
9. 空阶两日无行迹:形容两天来台阶上空无一人,表现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10. 苔花:苔藓上的花朵。这里用“苔花几点斑”表示苔藓上零星的花朵点缀着台阶,展现出一种宁静美丽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幽兴”,以隐逸高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志趣和宁静致远的境界。诗人避世隐居,放弃了世俗荣华,只愿过上简单恬静的生活。
首联诗人拒绝高官厚禄,选择了自给自足的隐士生活。这既是表达了诗人与世俗尘嚣的决裂,也是对天公养育之恩的感激。
颔联诗人借读书、写诗以修身养性,悠然自得。未老而读书不倦,闲适之时以诗为伴,凸显了诗人乐在其中的精神状态。
颈联和尾联通过描述院落环境、自然景观,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对纯净生活的追求。满院月光,亲近自然,体现了诗人的淡泊与宁静。然而,诗人并非完全超脱红尘,而是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发现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幽兴》是南宋诗人真山民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一局势,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希望恢复中原。然而,真山民却选择了一条与主流社会不同的道路——隐逸。他远离尘嚣,避世隐居,以诗歌抒发对现实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真山民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在他归隐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共同切磋诗文,探讨人生哲理。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幽兴》这首诗正是真山民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不满。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在幽静环境中寻找人生真谛的情怀。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个人理想的一种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