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湖心寺
出城五里凄无宿,清境光辉日遍曝。
水仙飞结空中楼,佛香吹化莲花国。
老僧坐久忘身心,夜凉恍住蛟人屋。
何当使我出世愁,苔迳幽窗弄艺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出城五里凄无宿,清境光辉日遍曝:在离开城市五里的地方找不到住宿的地方,风景优美的环境阳光普照。
水仙飞结空中楼,佛香吹化莲花国:水仙花在空中楼阁飞舞,佛香如同风吹过的莲花国度。
老僧坐久忘身心,夜凉恍住蛟人屋:老僧人久坐忘记了身心,夜晚凉爽仿佛住在鲛人的房屋里。
何当使我出世愁,苔迳幽窗弄艺竹:如何让我摆脱世俗的烦恼,在青苔铺满的小径和幽静的窗户旁玩弄艺术与竹子。
去完善
释义
1. 留湖心寺: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2. 陈昌时: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与张籍、王建等交好,共称“元和中兴”。
3. 出城五里凄无宿:离开城市五里的地方,这里环境凄凉,没有投宿的地方。
4. 清境光辉日遍曝:清澈的环境中,阳光照耀下的光辉无处不在。
5. 水仙飞结空中楼:水仙花在天空中飞舞,形成一座空中的楼阁。
6. 佛香吹化莲花国:佛香在空气中飘散,如同置身于莲花的国度。
7. 老僧坐久忘身心:年老的僧人在这里静坐许久,忘记了身心的存在。
8. 夜凉恍住蛟人屋:夜晚的凉爽让人恍惚之间仿佛居住在蛟人的房屋中。
9. 何当使我出世愁:如何才能让我摆脱尘世的烦恼。
10. 苔迳幽窗弄艺竹:行走在长满青苔的小径上,透过幽静的窗户欣赏艺术般的竹子。
去完善
赏析
《留湖心寺》是南宋诗人陈昌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心寺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禅宗哲学的影响。
首句“出城五里凄无宿”,描述了诗人离开城市五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城市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渴望。接下来的“清境光辉日遍曝”,描绘了寺庙周围环境的清幽和阳光普照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通过“水仙飞结空中楼,佛香吹化莲花国”来表现湖心寺的神秘和庄重。“水仙飞结空中楼”,形象地描绘了湖心寺在水中的倒影,仿佛是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楼阁;而“佛香吹化莲花国”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庄严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的境界。
紧接着,“老僧坐久忘身心,夜凉恍住蛟人屋”描绘了寺中的僧侣修行参禅的场景。“老僧坐久忘身心”意味着僧侣在长时间的禅修中已经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和杂念,达到了心灵的宁静;而“夜凉恍住蛟人屋”则表现了诗人对寺院生活的一种想象,暗示自己也希望能够过上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最后,“何当使我出世愁,苔迳幽窗弄艺竹”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何当使我出世愁”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世俗的烦恼和忧虑;而“苔迳幽窗弄艺竹”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想象中清静优雅的居住环境,以及他希望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心情。
总的来说,《留湖心寺》通过对湖心寺的自然景色和宗教氛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城乡的差异,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湖心寺》是唐代诗人陈昌时的作品,创作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在贞元年间,唐朝虽然经过了安史之乱,但国力依然强大,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陈昌时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生活充满波折。他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希望进入仕途,但是未能如愿。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朋友,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观察。
陈昌时在游览湖心寺时,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留湖心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他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湖心寺的美景,同时也通过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