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辅别业
同余栖隠地,只在白云根。
野草行无路,孤舟入有门。
已存栽竹地,不买种桃园。
眼底饶苍翠,南山带北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悠闲地在隐匿的地方生活,周围只有白云围绕。
杂草丛生的地方没有路可走,小船却能进入有条理的门径。
我已经选择了栽种竹子的地方,不需要再去购买种植桃树的地方。
我眼前的风景充满了绿色和生机,南边的山脉与北边的村庄相连。
去完善
释义
1. 周公:周代的贵族,这里代指封建时代的文人隐士。
2. 辅别业:辅助的别业,这里指退隐后的隐居之地。
3. 同余:诗人自指,“余”是诗人的自称。
4. 栖隠地:栖息隐逸的地方。
5. 白云根:白云深处,借指远离世俗的隐居之地。
6. 野草行无路:比喻隐居生活的艰辛与闭塞。
7. 孤舟入有门:形容诗人驾舟进入隐居地的情景。
8. 已存栽竹地:诗人已经选择了适合种植竹子的地方,象征高雅的品质。
9. 不买种桃园:诗人不追求像陶渊明那样“桃花源”的生活,表达出诗人自己的隐逸志向。
10. 饶:富足,充裕。
11. 苍翠:青绿色,这里形容山村的景色。
12. 南山带北村:形容山村的美景,山南和山北的村庄错落有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陈昌时的隐居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世界的超脱。首联“同余栖隐地,只在白云根”,诗人以白云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与友人共同隐居于这片美丽的山水之中,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感觉。
颔联“野草行无路,孤舟入有门”,描述了诗人在山间行走,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但通过小舟却能找到进入的门户。这里既暗示了诗人的隐居环境清幽,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颈联“已存栽竹地,不买种桃园”,是诗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刻画。他选择了在竹林中种植桃树,象征着清高脱俗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里的“不买”一词,意味着诗人并不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去耕种,而是出于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尾联“眼底饶苍翠,南山带北村”,诗人以眼底的青山绿水为寄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南山带北村”也寓意着诗人所在的乡村风景如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深刻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公元749年,唐朝中期的一位年轻官员陈昌时在任职于御史台的过程中,创作了这首《周公辅别业》。此时的陈昌时风华正茂,在官场上崭露头角,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文人士子进入官场,形成了“士人政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考官的徇私舞弊、应试者的死记硬背等问题。这些现象使得部分有真才实学的文人难以脱颖而出,如陈昌时一样。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昌时积极参与到整顿科举制度的行动中去。他提倡以文章为试,考察考生的实际才能,并在朝堂上多次谏言改革科举制度。然而他的主张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反而使他在官场上受到排挤和打压。
在这样的困境中,陈昌时选择暂时离开喧嚣的京城,来到江南水乡,体验田园生活。在那里,他创作了这首《周公辅别业》,表达了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以及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展现了陈昌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