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宴
朝阳鸣凤马图河,雷动官僚宴泰和。
万国春风酣组绶,九天明月照笙歌。
红云瑞拥山呼寿,沧海恩深酒作波。
元朔丹崖声教远,愿昭鸿业刻嵯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凤凰在朝霞中鸣叫,河流如马图般奔腾不息,雷声阵阵呼应着官员们的宴会。春风吹拂,各国和谐共处,犹如组绶般紧密相连。月光皎洁,九天洒下明亮的光辉,照亮了欢乐的笙歌。红色的云朵簇拥着高山,向寿星欢呼。沧海深情如同美酒,泛起层层波浪。新历初始,丹崖地区的人民传承着声音和教诲,期望能共同见证辉煌的事业和壮丽的历史。
去完善
释义
《太平宴》是唐代诗人陈昌时的作品,描绘了朝堂盛世的繁荣景象。以下是该诗的注释:
1. 朝阳鸣凤马图河:其中“朝阳鸣凤”喻指贤能之才如凤凰在清晨阳光中展翅高飞,“马图河”是对古代马图河的描述,河流因马图山得名。
2. 雷动官僚宴泰和:其中“雷动”形容声势浩大,“官僚”指朝廷官员,“宴泰和”描绘了朝中群臣在太庙欢聚一堂的情景。
3. 万国春风酣组绶:其中“万国春风”意指国家的兴盛如同春天的气息吹拂各地,“组绶”指的是官员佩戴的丝带,象征着他们身份地位。
4. 九天明月照笙歌:其中“九天明月”比喻普照人间的光明,“笙歌”代指宴会上的音乐和歌舞表演。
5. 红云瑞拥山呼寿:其中“红云瑞拥”形容祥瑞云集的景象,“山呼寿”是指众人向君王祝寿的场景。
6. 沧海恩深酒作波:其中“沧海”表示广袤的水域,象征帝王之恩如同海洋深沉广阔,“酒作波”意味着宴会上酒水如同波浪涌动般热闹非凡。
7. 元朔丹崖声教远:其中“元朔”代表元旦佳节,“丹崖”代指红色的山崖,象征祥瑞,“声教远”表示皇帝的教化之声传播远方。
8. 愿昭鸿业刻嵯峨:其中“愿昭鸿业”表示期望国家大业兴旺发达,“刻嵯峨”意味着将这些盛事永远铭记在巍峨的纪念碑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盛世画卷,诗人以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对未来的期许。首联以“朝阳鸣凤马图河”开篇,象征国家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雷动官僚宴泰和”则描绘了官僚们欢聚一堂,共享太平的盛况。颔联中的“万国春风酣组绶”展示了各国友好往来,共同分享繁荣的景象;“九天明月照笙歌”则描绘了人们夜间欢歌笑语,庆祝太平盛世的场景。颈联中的“红云瑞拥山呼寿”以山呼祝寿的形象展示了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沧海恩深酒作波”则以酒波荡漾的形象表现了对国家恩赐的感激之情。尾联中的“元朔丹崖声教远”表达了对国家威仪远播的期望;“愿昭鸿业刻嵯峨”则表达了诗人愿将宏伟事业铭记于历史的决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太平盛世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平宴》是南宋时期诗人陈昌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这是一个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昌时正处于他的中年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热爱自然,关注民生,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在南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相对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时,社会矛盾仍然存在,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问题。陈昌时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