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忆西湖

标题包含
忆西湖
游梦春成昨,东风感旧题。 江流如汴水,柳色似隋堤。 地重天王塔,山寒处士栖。 最怜三月暮,愁眼为花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日春游如梦,春风触动旧日的诗篇。 江水流淌犹如汴水,柳树的颜色如同隋堤。 土地厚重承载天王塔,山间寒冷住着隐逸的处士。 最令人喜爱的是三月的末尾,忧愁的眼神被花朵迷惑。
去完善
释义
1. 游梦:指梦境般的美好回忆。 2. 春成昨:形容过去的美好时光如同春天般短暂易逝。 3. 东风:春风,这里借指往事的触发。 4. 感旧题:感叹过去的事情并为此写下诗篇。 5. 江流如汴水:比喻江水浩渺,流向远方,像汴水一样曲折。汴水,古河名,又称汴渠,中国河南省东北部河流。 6. 柳色似隋堤:描述柳树的颜色和形态像隋堤那样美好。隋堤,隋唐大运河的一段河堤,两旁植有垂柳,景色秀丽。 7. 天王塔:位于浙江杭州的天王寺中的佛塔,这里是西湖的地标之一。 8. 处士栖:指隐居于山间的文人士大夫,这里指的是白居易等西湖文人墨客。 9. 三月暮:农历三月末,正是西湖春色将尽的时候。 10. 愁眼:带着忧伤的眼神。
去完善
赏析
《忆西湖》陈昌时 此诗通过对西湖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首句“游梦春成昨”暗示了时光流逝,昔日春天的美好已不复存在。接下来的两句,“东风感旧题,江流如汴水,柳色似隋堤”,则借助于对西湖周围环境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当下的感叹。在这其中,“东风”象征着时间的推移,而“江流如汴水,柳色似隋堤”则是对西湖景色的典型描绘。紧接着的四句,“地重天王塔,山寒处士栖,最怜三月暮,愁眼为花迷”,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情感。“地重天王塔,山寒处士栖”暗示了西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最怜三月暮,愁眼为花迷”则表达了作者在面对春天即将离去时的惋惜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西湖为载体,传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西湖》是宋代诗人陈昌时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迅速。然而,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人民的生活并不安定。 在这个时期,陈昌时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民生问题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家乡美好回忆的留恋。 同时期,宋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游山玩水、赋诗作画。西湖作为江南的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陈昌时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他在这首《忆西湖》中,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