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高高的天空中,我并未察觉自己的身高。四周望去,没有任何山峰可见。
只有浮动的云彩掠过我的视线,不时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大地深沉,星辰逐渐隐没;而天空中的太阳正在跳跃,仿佛刚开始熔化。
此刻,我手中拿着那半勺洞庭湖水,秋天的寒气让水面变得波光粼粼,好像有条龙即将从水中跃起。

去完善
释义
1. 衡岳:湖南衡山,五岳之一。
2. 祝融峰:位于南岳衡山最高处,相传为祝融游息之地。
3. 身高达殊不觉:谓登上山峰时并不觉得身体高度的变化。
4. 四顾乃无峰:站在高处环顾四周,感觉群山都在脚下。
5. 浮云度:比喻世事变迁。
6. 一荡胸:形容心中的感慨。
7. 地沉星尽没:指夜色降临,星辰隐没。
8. 天跃日初熔:太阳升起,犹如从天空跃出。
9. 半勺洞庭水:形容湖水清澈如半勺水。
10. 秋寒欲起龙:描绘秋天的寒冷中,似乎有巨龙将要腾空而起。

去完善
赏析
《晨登衡岳祝融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祝融峰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表现出祝融峰之高,让人在山顶上感觉不到自己的高度,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平地,没有其他的山峰。颔联“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则描述了诗人站在山顶上,看到飘过的浮云,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颈联“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展示了黎明时分天空的美景,太阳即将升起,星辰渐渐隐没,天地间充满了活力。尾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则借用了洞庭湖的传说,描绘了秋天洞庭湖的景象,寓意着秋天的寒冷预示着龙的觉醒。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面对困难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清代诗人谭嗣同在甲申年(1884年)创作的七言律诗。谭嗣同此时年仅26岁,然而他的一生却颇具传奇色彩。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他虽身为清朝官员,但内心却怀有强烈的改革思想。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列强侵略,内政腐败,民众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谭嗣同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