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回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星星们在争夺着天空的最高地位,却被众山峰遮挡住了身影。莽莽苍苍的山河剑气昏暗不明,就像是迷失了方向。那云朵像大海一样隔绝了尘世,又像是天路上的山岭之门。松树直冲云霄,如同龙在争斗,而石头背着苔衣,挟带着野兽奔跑。回头看那满谷的桃花,如此美丽,不必再追问桃花源到底在哪里了。

去完善
释义
《崆峒》: 此诗描绘了崆峒山的景色和气氛。
1. 斗星高: 指北斗七星在天空中高高悬挂。
2. 莽荡: 形容山脉的广大和无边的景色。
3. 剑气: 喻指诗人的豪气和壮志。
4. 隔断尘寰: 表示远离尘世纷扰的地方。
5. 云似海: 形容云海翻腾的景象。
6. 天路岭为门: 指的是通过山岭进入天堂之路。
7. 松拏霄汉: 形容松树挺拔高耸的样子。
8. 石负苔衣: 描述石头上覆盖着青苔的景象。
9. 挟兽奔: 指山中飞禽走兽活跃。
10. 桃花红满谷: 描述桃花盛开的景象。
11. 不应仍问武陵源: 诗人表示不再向往桃花源那样避世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崆峒》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道家哲学的领悟。诗中描述了崆峒山的险峻风光,通过拟人化手法展现了山的形象。同时,诗人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通过对美好景观的描绘,诗人启示人们不要局限于世俗观念,要勇敢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高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崆峒》是清朝末年著名诗人谭嗣同在旅居甘肃平凉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894年至1897年之间,这段时间正值甲午战争期间,中国饱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谭嗣同在当时是一个积极的变法维新人士,他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改革国家积贫积弱的现象。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得到清政府的采纳,反而遭受了排斥和打压。在人生际遇方面,谭嗣同在甲午战争期间被任命为驻守甘肃的巡抚,但他却对西北边疆的情况深感忧虑,因此萌发了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想法。
在这段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民众对清政府的信心丧失殆尽,而八国联军的入侵更是将中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谭嗣同深感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