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对月

标题包含
中秋对月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宣宗大中元年(857年)进士。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李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为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分的这一夜,停止了一切的嘈杂,月亮在这时显得分外明亮。这份明亮倒映在海面上,慢慢地穿越过深邃的黑暗。整个夜空仿佛被洗练得透彻,所有的奇特景象都被隐藏起来了。以后的夜晚再没有这样的场景了,清晨的鸡啼声也变得不那么悦耳。
去完善
释义
《中秋对月》:中秋节时对月的诗歌,描绘了中秋夜的月色与景象。 1.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之间。秋分时节,昼夜平分,标志着秋天的到来。 2. 一夜停:一夜之间的时间。 3. 阴魄:月亮的别称,这里指中秋之夜的明月。 4. 晶荧:明亮闪烁的样子。 5. 好是:恰好是。 6. 生沧海:指月亮升起在苍茫的大海之上。 7. 徐看:慢慢观察。 8. 历杳冥:经过遥远的天际。 9. 层空:高空。 10. 洗色:洗净尘埃后的天空颜色,形容月光下的天空格外清澈明亮。 11. 万怪:各种奇异的景象。 12. 想潜形:猜想这些奇景在月光下都隐去了身形。 13. 他夕:其他夜晚。 14. 无相类:没有相似之处。 15. 晨鸡不可听:意指中秋之夜的景色之美,以至于觉得清晨的鸡鸣声都不再悦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节月亮的诗。诗人以“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中秋夜空中明亮的月亮,渲染了宁静而优美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两句,表达了月亮从海上升起、逐渐穿越云层的景象,展现了月亮的神秘与壮丽。 接下来,诗人以“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描绘出月光照耀下天空的色彩和万物在月色中若隐若现的形态,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璀璨光辉及其带来的视觉冲击。最后,诗人以“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结尾,意味着其他夜晚的月亮无法与此夜相比,即便是清晨的鸡鸣也无法与之媲美,表达了对这一晚中秋之月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对月》是唐朝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局相对稳定,但仍有不少地方政权割据,导致民不聊生。李频本人曾在京城长安担任监察御史,但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至江西九江担任县令。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民生疾苦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中秋对月》这首诗中,李频通过对明月、青天、鹤群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对比自己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当时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这首诗既是对中秋节的祝福,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