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
胡姬年十五,芍药正含葩。何处相逢好,并州卖酒家。面开春月满,眉抹远山斜。一笑既相许,何须罗扇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十五岁的少女如同盛开的芍药一般美丽动人。在什么地方相遇最好呢?那便是并州的酒家。她的脸上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眉毛犹如远方的山脉一样迷人。当她笑出来时,仿佛整个世界都为她所倾倒,又何须用扇子遮挡自己的容颜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胡姬:古代中原人对西北民族女子的称呼,这里指代一位来自北方的年轻女子。
2. 刘越石:即刘琨,字越石,西晋著名将领,曾以诗赋才华著称。这里用刘琨来赞美胡姬的才情与美貌。
3.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花大而美丽,常被用作象征美丽的意象。
4. 含葩:花朵盛开的景象。
5. 并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大致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部一带。
6. 春月:春天的月亮。
7. 远山:形容眉毛的形状像远方的山脉一样秀美。
8. 相许:互相约定。
9. 罗扇遮:古代的扇子通常由丝织品制成,用以表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少女青春美貌的诗。诗中通过描写胡姬的花季年龄、美貌的外貌和开朗的性格,表达了对少女美好年华的赞美。同时,诗人用“并州卖酒家”的场景,展示了胡姬的生活场景,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最后两句“一笑既相许,何须罗扇遮”,更是表达了少女豪爽的性格和自信的气质。整首诗充满了活力与朝气,展现了少女的青春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是南宋文学家张宪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34年,正值南宋初期,金国入侵中原,民生疾苦之际。
在那个时候,张宪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巨变。他曾任官职,但因主张抗金而被罢免,此后长期闲居乡里。在这段时期,他接触了底层百姓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此外,张宪还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民族矛盾尖锐,抗金斗争激烈,文人墨客纷纷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斗争中。张宪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他的内心仍然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因此,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这首诗歌中,通过对胡姬年十五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