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雀
真人一统开正朔,马上鞮鞻手亲作。教坊国手硕德闾,传得开基太平乐。檀槽谽谺凤凰腭,十四银镮挂冰索。《摩诃》不作《兜勒》声,听奏筵前《白翎雀》。霜皬皬,风壳壳,白草黄云日色薄。玲珑碎玉九天来,乱撒冰花洒毡幕。玉翎琤珄起盘礴,左旋右折入寥廓。崒嵂孤高绕羊角,啾啁百鸟纷参错。须臾力倦忽下跃,万点寒星坠丛薄。䂮然一声震龙拨,一十四弦喑一抹。鴐鹅飞起暮云平,鸷鸟东来海天阔。黄羊之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龙殿高紫帐暖,蹋歌声里欢如雷。《白翎雀》,乐极哀。节妇死,忠臣摧。八十一年生草莱,鼎湖龙去何时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领导开辟新纪元,马背上亲自谱写乐章。皇家乐团的国手们,传承着开国太平的音乐。檀木琴弦如凤凰翅,银制弦钮冻住了音符。以《摩诃》代替《兜勒》之音,在宴席上聆听《白翎雀》曲。冷月之下,寒风瑟瑟,白草和黄云显得单薄。天空中如同碎玉般晶莹的雪花飘落,被风吹散到地毯上。白玉般的雁群在空中飞舞,时而盘旋,时而穿越空旷的天空。群山峻岭环绕着羊角峰,各种鸟儿都在欢快地鸣叫。突然间,鸟儿疲倦了,纷纷降落在丛林深处。此时,拨动琴弦的声音响彻夜空,十四根弦发出沉寂之声。天鹅展翅飞翔,暮云悠然;猛禽从东方飞来,海面辽阔无垠。金色的野兔和玉色的豹子共同享受美宴,满是长寿祝愿的酒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九龙宫殿,紫色帷幔下温暖如春,歌舞欢庆,声音如雷霆般震撼人心。然而《白翎雀》曲调悲凉,欢乐之后隐藏着悲哀。贞节的妇女死去,忠诚的臣子受到重创。八十一年过去,野草重生,鼎湖的龙神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真人:指皇帝。2. 一统开正朔:统一江山,建立新的王朝。3. 马上鞮鞻手亲作:皇帝亲自制作音乐。4. 教坊国手硕德闾:有才能的音乐家聚集在一起。5. 檀槽:琵琶的琴板,代指琵琶。6. 谽谺:形容琵琶声高亢。7. 凤凰腭:形容琵琶声美妙。8. 十四银镮挂冰索:描述琵琶的装饰和音色。9. 《摩诃》不作《兜勒》声:形容音乐风格的变化。10. 《白翎雀》:曲名。11. 霜皬皬,风壳壳:形容环境寒冷。12. 白草黄云日色薄:描写秋天景色。13. 玲珑碎玉九天来:形容声音动听。14. 乱撒冰花洒毡幕:描绘音乐的气氛。15. 玉翎琤珄起盘礴:形容琵琶声音优美。16. 左旋右折入寥廓:描述音乐节奏变化。17. 崒嵂孤高绕羊角:表现音乐的高亢。18. 啾啁百鸟纷参错: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19. 黄羊之尾文豹胎:形容宴会的美味佳肴。20. 踏歌声里欢如雷:描绘宴会的热闹景象。
去完善
赏析
《白翎雀》是一首描绘盛朝太平景象的乐曲,传达了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氛围。诗歌以马上演奏的曲子开篇,展示了皇家乐队的精湛技艺。诗人详细描绘了乐曲中的各种声音效果,如凤凰的喙声、檀槽的声音、银环碰撞的声音等,展现了《白翎雀》曲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诗歌描述了乐声的飞扬与纷繁,如同来自九天的碎玉和漫天飘落的冰花。白翎雀的形象,表现出其孤立、寂寞、振翅欲飞的姿态。在描写音乐的同时,诗中也呈现出一幅风云变幻、草木凋零的画面,展示出白翎雀在这个时节面临的艰辛。
然而,白翎雀终究力竭而下坠,犹如众鸟纷飞。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这一情景,并以此暗喻宫廷音乐的鼎盛与衰落。此时,戛然而止的乐章如同一声巨响,使得周围的气氛变得格外宁静。
最后,诗歌以黄羊之尾、文豹之胎的寿酒,以及九龙殿高紫帐暖的宫廷景象结尾。暗示宫廷的繁华背后,也埋藏着危机和不安。同时,节妇的死和忠臣的悲,则意味着忠贞者的牺牲和无奈。整首诗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穿插了诸多悲伤与忧思,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翎雀》是南宋诗人张宪的一首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初,也就是公元1189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南宋灭亡,元朝建立,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张宪作为南宋遗民,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原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然而在战乱和社会动荡中,他的生活变得艰难,甚至被迫离家避难。这种人生的巨大落差,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
在诗歌中,张宪通过对白翎雀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白翎雀在古代文学中被视为吉祥、自由的象征,这与张宪当时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希望自己能像白翎雀一样,摆脱现实的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总的来说,《白翎雀》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张宪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的遭遇和感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