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中山隐讲师
问讯山中隐,中山第几重。风廊巡夜虎,云钵听经龙。流水千溪月,寒岩一树松。无因净查滓,来共上堂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山中的隐者问候,这山中有多深呢?
夜色里,巡风的长廊上有虎的身影,云雾中,寺庙的钟声中藏着龙的传说。
清泠的月光洒在溪水上,寒冷的岩石上有一株松树挺立。
虽然没有缘由让心中的杂质得以净化,但我仍愿共同敲响那法堂的大钟。
去完善
释义
【问讯】表示问候,询问情况。
【中山】指古中州山,位于今广东省中山市附近。
【风廊】可能是指风吹过的地方或走廊。
【巡夜虎】指夜晚在山区巡逻的老虎。
【云钵】形容轻飘飘如云朵般的钵,也代指轻飘飘的事物。
【听经龙】指倾听佛经的龙。
【千溪月】表示月亮照在无数溪流之上。
【寒岩】寒冷的岩石,也可以比喻孤独、寂寥的环境。
【一树松】一棵松树。
【无因】没有原因,无缘无故。
【净查滓】清理杂质,清除污秽。
【上堂钟】指寺庙里的钟声,通常是在法会开始时敲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寄中山隐讲师》描绘了一幅静谧而超脱的山中修行生活画卷。开篇两句“问讯山中隐,中山第几重”以发问的形式引导读者进入这幅画面,让人想象那幽静的山林深处,隐藏着怎样的世界。
接下来的“风廊巡夜虎,云钵听经龙”是对山中景象的描绘,风的回廊、夜间巡视的老虎,云雾中的僧人和他的法器,构成一幅生动的山林修行图。
紧接着的“流水千溪月,寒岩一树松”则是对山间景色的描绘,流水的潺潺声,月光如水洒在溪流之上,给人宁静之感;而寒岩上的一棵松树,则以坚毅的姿态代表了修行者的坚韧心境。
最后两句“无因净查滓,来共上堂钟”则是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去除尘垢,与山中隐者共同聆听钟声的愿望,体现了他对清静修行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中山隐讲师是南宋诗人张宪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据。这段时间,国家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中原沦陷,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而张宪自己则在这时结束了长期的军旅生涯,选择了在僻静的中山隐居,开始了对人生哲理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张宪以幽深的笔触,描绘了他所经历过的世态炎凉,家国沦丧的悲痛。他在诗中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了时代的命运之中,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