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寿老人松年图
我昔湖上看眠松,蟠屈苍龙阴十亩。青天昼暝雷雨黑,白日犹疑鬼神守。却忆僧前如雨落,春雨新秧不盈握。如今合抱复蔽牛,偃蹇轮囷卧丘壑。松下老僧金骨仙,亲手种松忘岁年。倒持一尺白鸾尾,拄颊听风当昼眠。茯苓作粥粉作饼,千斛松醪供酩酊。不用飞丹驻玉颜,前身自是陶弘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我在湖边欣赏那沉睡的松树,它宛如一条苍龙蜿蜒盘踞在十亩的阴影之中。天空突然变得阴暗,雷雨如黑夜般降临,即使在白天,也仿佛有神鬼守卫着这片树林。又想起曾有一场春雨,如同老僧诵经般悄然落下,湿润了那些刚刚发芽的禾苗,禾苗还没有满握。现在那些松树已经长得足够大,它们紧密地拥抱在一起,遮住了那些在原野上休息的耕牛。在树下有位老僧,他的骨骼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他是位仙人,亲自种植松树,早已忘记了岁月的流转。他用一把白色鸾尾扇子支撑着脸颊,安静地在阳光下打盹。他们吃着茯苓做的粥和面粉做的饼,享受着上千斛美味的松醪。不需要什么灵丹妙药来维持容颜不老,因为他前世就是陶弘景。
去完善
释义
1. 题:指写文章的题目,这里表示该诗是为这幅“寿老人松年图”所写的诗篇。
2. 寿老人:这里是尊称对方为长寿之人。
3. 松年:松树的年代,这里可以理解为长寿的意思。
4. 我昔湖上看眠松:我在过去曾到湖边看过松树休息的样子。
5. 蟠屈苍龙阴十亩:蟠屈,弯曲;苍龙,青色的巨龙,这里比喻松树的姿态;阴,树荫。这句话形容那片松树如同弯曲的青色巨龙一般,覆盖了十亩大小的地。
6. 青天昼暝雷雨黑:青天,晴天;昼暝,白天变得昏暗;雷雨黑,雷雨交加的黑夜。这句描述的是暴风雨时的景象。
7. 却忆僧前如雨落,春雨新秧不盈握:却忆,回想起来;僧前,僧侣面前;如,好像;雨落,下雨的样子;春雨新秧,春天的雨水洒在刚插下秧苗的土地上;盈握,满把,这里形容雨量之大。这两句描绘了春雨滋润大地的情景。
8. 如今合抱复蔽牛,偃蹇轮囷卧丘壑:合抱,两臂围拢的大小;蔽牛,遮住了牛的视线;偃蹇,蜿蜒曲折;轮囷,回旋弯曲;卧丘壑,躺在丘陵山谷之中。这句描写松树已经长得非常高大了。
9. 松下老僧金骨仙,亲手种松忘岁年:金骨仙,有着金色骨骼的仙人,这里指这位老僧;亲手,亲自;忘岁年,忘记了岁月的流逝。这句赞颂老僧的精神风貌。
10. 倒持一尺白鸾尾,拄颊听风当昼眠:倒持,倒拿着;一尺,长度单位,约33厘米;白鸾尾,白色的鸾鸟尾巴;拄颊,用手支撑脸颊;听风,倾听风声;当,正当。这句话描绘老僧在树下聆听风声、安然入睡的场景。
11. 茯苓作粥粉作饼,千斛松醪供酩酊:茯苓,一种中药材;作粥,做成粥;粉,粉末;作饼,做成饼;千斛,形容数量很多;松醪,用松叶酿成的酒;供,供给;酩酊,大醉。这些描述了老僧的饮食和饮酒习惯。
12. 不用飞丹驻玉颜,前身自是陶弘景:飞丹,炼丹术;驻玉颜,使容颜常驻;前身,前世;自是,原来是;陶弘景,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这里赞颂老僧的自然养生之道。
去完善
赏析
《题寿老人松年图》是一幅描绘寿老人和松树的画作,作者为明代诗人张宪。这首诗通过对画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松树和寿老人的敬佩之情。
诗的开篇写作者曾经观赏过的眠松景象,描绘出蟠屈苍龙的松树,表现出其巨大的气势。而晴天白日时的松树依然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仿佛有鬼神守护一般。接着回忆在雨中看到的松树,春雨新秧的景象令人怀念。如今这些松树已经长得更大,足以遮蔽牛群,它们生长在丘陵地带,显得格外挺拔。
松树下的老僧是一位金骨仙,他亲手种下了这些松树,忘记了岁月的流逝。他手持一尺长的白鸾尾,倚靠在松树下,倾听风声,仿佛在白日里睡觉。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以茯苓煮粥,以粉饼充饥,用大量的松醪来陶醉自己。这位寿老人不需要借助丹药来维持容颜不老,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陶弘景般的仙人。
整首诗通过描绘松树和老僧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长寿和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寿老人松年图》是元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元朝初期,即公元1271年至1368年之间。
在元初这个时期,蒙古帝国征服了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当时的文人墨客在政治上备受打压,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张宪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受挫,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十分复杂。一方面,元朝的统治者对汉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也使得汉族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张宪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长寿老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