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道中
老树排云石径斜,炊烟起处有人家。一声啼鸟春成夏,新绿满汀浮柳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树木直耸云霄,弯曲的小路旁铺满了碎石。在袅袅炊烟的尽头,有一户人家。一只鸟儿的啼叫声中,春天悄然变成了夏天,清新的绿色铺满了一片满是水泽的地方,水面上漂浮着柳絮般的落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佘山:位于中国上海市的一座小山,现为国家森林公园。
2. 老树排云:形容老树高大参天,直冲云霄。
3. 石径:石头铺成的山路。
4. 炊烟:做饭时从烟囱冒出的烟气。
5. 啼鸟:鸣叫的鸟儿。
6. 春成夏:春天变为夏天,意指季节交替。
7. 汀:水边的平地。
8. 柳花:柳絮,柳树种子上的白色绒毛。
去完善
赏析
《佘山道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古树参天,沿着曲折的小径伸展;在烟岚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春天的结束,夏日的来临,仿佛由一只鸟儿的啼鸣宣告。河流两岸,新生的绿意簇拥着,柳絮如花朵般轻轻浮动。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一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引导读者沉浸在这令人陶醉的美景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佘山道中》是宋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94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腐朽,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中,张宪却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捕捉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在当时,张宪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因不满朝政黑暗而辞官归隐。在这期间,他游历了全国各地,欣赏了许多美丽的风景。特别是在这次佘山之行中,他被沿途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佘山道中》。
在诗中,张宪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佘山道中的一幅幅美丽画卷。他通过对山路、山花、泉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