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蛙
清水冷,井底蛙。鸾旗旄骑称警跸,垂旒佩玉登龙车。不知天下本一家,雌雄未决胡矜夸。井底蛙,井中小,堂堂东帝天日表。南庑岸帻彼何心,都布单衣笑君狡。君不见故人共卧严子陵,一夜客星侵帝星,何尝解作木偶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凉的泉水倒映着天空,井底之蛙诉说着它的世界。华美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英俊的骑士护卫着车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共同生活,不分彼此,为何总有人炫耀自己的优越感?这井底之蛙,眼界狭小,却自命不凡,犹如那东方的帝王,气度非凡。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他们的心思究竟如何?竟然嘲笑我的真诚。你可曾记得,我们的老朋友——严子陵,他曾经与帝王同眠,那一夜,星星交相辉映,谁又能知道他们的故事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井底蛙:指坐井观天的青蛙,比喻目光狭窄的人。
2. 鸾旗:皇帝仪仗的一种旗帜,上面绘有鸾鸟图案。
3. 旄骑:古代皇帝出行时的护卫骑兵,手持旄节作为标识。
4. 警跸:古代皇帝出行的戒严措施,沿途设置警卫,禁止百姓通行。
5. 垂旒:古代皇帝冠冕上的装饰,用丝线串珠而成,下垂至肩,象征皇帝的威严。
6. 佩玉:古代皇帝佩戴的玉器,象征身份尊贵。
7. 登龙车:登上装饰有龙的御辇,形容皇帝出行。
8. 本一家:原本是一家,指天下统一。
9. 雌雄未决:比喻敌对双方尚未分出胜负。
10. 矜夸:炫耀自己的才能或成就。
11. 南庑:指皇帝身边的近臣。
12. 岸帻:指脱去头巾,露出前额,表示潇洒自如。
13. 布单衣:平民服饰,与华丽的龙袍相对照。
14. 严子陵:东汉名士,曾拒绝皇帝的召见,隐居山林。
15. 客星侵帝星:指有人篡夺皇帝的权力。
16. 木偶形:形容没有实权,受人操控的傀儡皇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井底蛙”为象征,生动地描绘了统治者的无知和傲慢。作者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天子与百姓之间的隔阂与不理解。在诗中,统治者如同井底的青蛙,只看到眼前的世界,却不知天下的真相。他们自以为尊贵无比,却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诗人通过讽刺统治者的愚昧,揭示出人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表达了对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井底蛙》是明代诗人张宪的一首古体诗,它以生动的寓言形式讽刺了狭隘的世界观和短浅的目光。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末清初,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疾苦,儒家思想逐渐衰落,道家、佛家思想兴起。
张宪(?-1644),原名张承恩,字世荩,号斗岩,别号松山居士,浙江钱塘人。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吏部尚书。在《井底蛙》这首诗歌的创作期间,张宪正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看到了许多官场上的腐败现象,也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他的世界观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开始反思社会的种种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国势已经日薄西山,内外交困,民不聊生。朝廷内部的党派纷争愈演愈烈,宦官权臣当道,文人士大夫备受压制。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新兴的市民文化对传统的士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宪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关注民间的生活,关心民众的疾苦,并且开始反思传统的儒家思想。
综上所述,《井底蛙》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乱的年代,诗人张宪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首诗既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和忧虑,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