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荡
昆明劫烧成灰火,临平葑湖拨不开。
黄泥万顷下无底,海眼一丝通往来。
南徐江边海䲡走,江神顿足黄龙吼。
便翻银汉濯泥沙,要使妖蛇先授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昆明的大火焚烧殆尽,如同灰烬;而位于杭州的临平和葑湖却分隔着难以逾越的空间。一片广阔的黄泥之地绵延无尽,而在其之下却有无底的深渊。而在这深渊中,有一线相连的空间,使得海洋与陆地得以相通。在南边的徐州海边,海神驾驶着鱼背上的蛟龙游动,似乎在诉说着什么重要的事。紧接着,海水仿佛穿越银河一般洗去了河床上的泥沙,要为那恶蟒首级献上一份厚礼。
去完善
释义
1. 昆明: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昆明劫烧成灰火,指金兵攻陷临安之事。
2. 临平: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此处代指临安一带。
3. 葑湖: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湖泊。
4. 黄泥万顷:形容黄天荡广阔的水域。
5. 南徐: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6. 海䲡:海神。
7. 江神:水神。
8. 黄龙:传说中的一条神龙,象征皇权。
9. 便翻银汉濯泥沙:形容英勇的抗金将士转战沙场,犹如银河倒泻,激起漫天泥沙。
10. 要使妖蛇先授首:表示要战胜敌人,首先要消灭敌人的首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黄天荡的浩渺景象和激荡的历史变迁。“昆明劫烧成灰火”一句,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让一切都化为灰烬。紧接着,诗人用“临平葑湖拨不开”来形容黄天荡的广阔与深邃。而“黄泥万顷下无底,海眼一丝通往来”则传达了黄天荡的神秘莫测,如同深渊般让人敬畏。
在诗的后半部分,“南徐江边海䲡走,江神顿足黄龙吼”展现了黄天荡的气势磅礴,有如巨兽腾挪,让人感叹不已。最后两句“便翻银汉濯泥沙,要使妖蛇先授首”,则寄托了作者对战事的期许,希望战胜邪恶,将恶势力一一剪除。
整首诗语言雄壮有力,寓情于景,感情深沉,让人感受到了黄天荡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人们对战胜邪恶的信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天荡》是明代诗人张宪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朝初年。此时,中国正处于战乱之后的国家重建时期,社会矛盾较为复杂。张宪是明朝的一位将领,他的诗才横溢,善于表达出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忧虑和见解。
诗中的“黄天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部的长江江面上,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战役,如宋金时期的采石矶之战等。通过描绘黄天荡的情景,张宪表达了对战争的理解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这首诗中,张宪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国家形势、战争、英雄主义等多种主题交织在一起。诗歌充分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独特视角,以及对于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