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
良宵情绪不堪题,立遍阑干意欲迷。铁拨忽敲壶口破,金刀顿剪烛心齐。绿分杨柳湘帘细,红压樱桃斗帐低。彷佛第三桥畔宿,月明珠树夜乌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夜晚让人心绪万千,无法用言语描述,站在栏杆边不禁陷入沉思。突然,铁制的拨片敲击着壶口,声音尖锐刺耳;金刀快速修剪着烛芯,让灯光更加明亮。绿色的柳枝摇曳在细薄的竹帘外,红色的樱桃挂在低垂的床帐上。仿佛置身于第三桥的夜晚,月光下的明珠和树木之间,传来夜鸟的啼鸣。
去完善
释义
1. 良宵:美好的夜晚。
2. 题:这里指书写或描绘。
3. 阑干:横的栅格,多用于窗、门等。
4. 意欲迷:谓神思恍惚、迷惑不已。
5. 铁拨:弹奏乐器时使用的铁制拨片。
6. 壶口破:形容乐音激昂有力。
7. 金刀:金属制成的刀具。
8. 剪烛心:修剪烛芯,使火焰更明亮。
9. 绿分杨柳:喻指春季时分。杨柳在古代诗歌中常象征春天。
10. 湘帘:以湘妃竹制作的窗帘。
11. 红压樱桃:喻指女性红润的面容,樱桃也常被用作女性的象征。
12. 斗帐:一种有顶有幕的轻便小帐篷,多用于古代床榻之上。
13. 第三桥:此处的“第三桥”为虚构之地,寓意诗人所思之地。
14. 月明珠树:月光照耀下的树木。
15. 夜乌啼:夜间乌鸦的啼叫声,此处象征孤独与哀伤。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良宵美景的古诗。开篇以“良宵情绪不堪题”一句破题,表达诗人面对如此美好时光的心境。紧接着,“立遍阑干意欲迷”形象地描述了诗人陶醉于夜景之中的状态。接下来,通过“铁拨忽敲壶口破,金刀顿剪烛心齐”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良宵的氛围。而后,以“绿分杨柳湘帘细,红压樱桃斗帐低”来形容室内外的景色,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最后,通过对“彷佛第三桥畔宿,月明珠树夜乌啼”的场景描绘,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夜景图。全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景物传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良宵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良宵》是宋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正值南宋初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山河破碎,民生疾苦,政治腐败,整个社会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张宪生于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家庭境遇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曾参与抗金义军,后因战乱漂泊江湖,深感民间疾苦。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良宵》,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中,张宪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夜景,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这种美好的景象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更显得诗人的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