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上行拟甄后
白露下塘蒲,芙蓉秋露湿。不忍生离别,时抱蒹葭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露降至池塘边的菖蒲上,秋天的露水湿润了荷花。因为不想忍受离别的痛苦,不时地抱着蒹葭哭泣。
去完善
释义
《塘上行拟甄后》是一首描绘古代女子别离的古诗。下面是每句的注释:
1. 白露:秋天的露水,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别离的时刻。
2. 塘:池塘。
3. 蒲:一种水生植物,如香蒲。
4. 芙蓉:荷花。
5. 秋露湿:秋天的露水湿润了芙蓉。
6. 不忍:不愿意,无法忍受。
7. 生离别:生离死别,指亲人或朋友的生死别离。
8. 时抱:常常抱着。
9. 蒹葭:蒹和葭是两种水草,这里代指河边的景色。
10. 泣:哭泣。
去完善
赏析
《塘上行拟甄后》描绘了秋天白露时节的景象,以塘蒲、芙蓉、蒹葭等元素展现了秋天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别离的伤感。在诗中,诗人以“不忍生离别,时抱蒹葭泣”表达了对分离的不舍之情,使得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整体而言,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富有情感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别离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塘上行拟甄后》是明代诗人张宪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初至明中期之间(约公元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处于元末明初的动荡与变革之中,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张宪作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和文人抱负的诗人,其人生际遇也与此紧密相连。他曾经历过战乱的流离失所,感慨于民生疾苦和国家的兴衰。而这首诗正是他以此时期为背景,通过历史人物的叙事,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可以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去理解。甄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美女之一,曾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后来被曹丕赐死。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悲剧,但却始终保持着高贵和贞洁的品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忠贞女子的象征。张宪在这首诗中拟甄后的口吻,对这位女子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敬重,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无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