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子斑曲
雉子斑,双双起,锦膺绣颈斑斓尾。十步一啄粟,百步一饮水。雌逐雄飞雄随雌,誓不愿拘挛生,宁求野斗死。野鹰昨夜下蒿藜,搦雄飞去雌独归。雉子斑,忍分离,辟邪伎作鼓吹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雉子斑,双双起】:色彩斑斓的野鸡,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大地上。
【锦膺绣颈斑斓尾】:它们拥有华丽的羽毛,金色的胸膛,彩色的脖子,尾巴也闪烁着斑斓的光芒。
【十步一啄粟,百步一饮水】:它们一步一步地寻找食物,有时需要走一百步才能找到水源。
【雌逐雄飞雄随雌,誓不愿拘挛生,宁求野斗死】:雌雉追逐雄雉,雄雉跟随雌雉。它们发誓不愿意被束缚地活着,宁愿在荒野中勇敢地战斗直至死亡。
【野鹰昨夜下蒿藜,搦雄飞去雌独归】:昨夜一只凶猛的野鹰从蒿藜丛中飞来,抓住了雄雉飞走,只剩下雌雉独自回到巢中。
【雉子斑,忍分离】:望着这一幕,野鸡的孩子只能忍受着分离的痛苦。
【辟邪伎作鼓吹悲】:这份悲伤无法言表,就像是一场驱邪仪式变成了悲伤的演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雉子斑:指野鸡身上的花纹。
2. 双双起:指一对对野鸡一起行动。
3. 锦膺:华丽的羽毛。
4. 绣颈:羽毛美丽的颈部。
5. 斑斓尾:色彩斑斓的尾巴。
6. 十步一啄粟:形容野鸡觅食的习惯。
7. 百步一饮水:形容野鸡饮水的习惯。
8. 雌逐雄飞雄随雌:描述野鸡的行为习性。
9. 誓不愿拘挛生:表示野鸡不愿被囚禁束缚。
10. 宁求野斗死:宁愿在野外争斗中死去。
11. 野鹰昨夜下蒿藜:比喻捕猎者抓捕野鸡。
12. 搦雄飞去雌独归:描述被捕后的情景,雄鸡被抓走,雌鸡独自回来。
13. 辟邪伎:驱邪的仪式。
14. 鼓吹悲:用鼓乐演奏悲伤的音乐。
去完善
赏析
《雉子斑曲》这首词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了野鸡这一动物形象,展示了它们朴实、自由、坚毅的生活习性。诗人通过对野鸡觅食、追逐等生活细节的刻画,传递出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同时,通过描述“野鹰”捕食的现象,暗示了自然界残酷的生存竞争法则。全词语言质朴而充满深情,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雉子斑曲》是南宋诗人张宪的一首描绘美丽风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约公元1127年至1279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交替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尽管外部环境恶劣,张宪仍然保持了乐观积极的态度,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美景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之转化为诗意的美景,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宪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些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