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嵩宋宫观潮图
磁州夜走泥马驹,卧牛城中生绿芜。炎精炯炯照吴会,大筑钱塘作汴都。玉殿珠楼连翠阁,七宝帘栊敞云幕。生移艮岳过江南,不数东京旧欢乐。茂树盘盘迷绿云,龙飞凤舞峰峦奔。玉床下压大江小,海水正入东华门。木犀花开秋可数,紞紞灵鼍振天鼓。海门一线截江来,雪壁银城昼飞舞。吴商楚估千万艘,黄龙战船头尾高。岂无海道走中土,长驱逐北乘风涛。烟雾苍苍绕城郭,屋瓦鱼鳞互参错。百万骄民事醉醺,坐使中原厌羊酪。因循六帝不复雠,西风八月凭江楼。攒宫人饮白骨恨,洪波不洗青衣羞。邦基削尽师臣逐,轵道人降子婴哭。绣胸文锦蹋浪儿,反首谁能报君辱。庙子沙头卓大旗,天吴缩颈不敢驰。行人指塔话杨琏,三十六宫秋草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深夜时分,磁州的泥马驹悄然走过,卧牛城内的绿意渐浓。阳光照耀着吴会之地,杭州成为了新的汴都。繁华的城市里,玉殿、珠楼与翠阁交相辉映,七宝帘栊宛如云幕般敞开。把艮岳的景色搬到江南,这里已经不再是昔日东京的欢乐景象了。绿树繁茂如绿云般,山峰间龙飞凤舞。玉床之下是大江小河,海水涌入东华门。秋天桂花盛开,响亮的灵鼍鼓舞动天际。海门一线隔断江水,雪白的墙壁和银色的城市在空中飞舞。无数的吴商楚估船只往来,黄龙战船昂首挺胸。海浪没有阻挡他们进军中原,迎风追逐。烟雾萦绕在城市四周,房屋如鱼鳞般参差错落。数以万计的百姓沉迷酒色,不知不觉中忘却了中原的美味佳肴。沿袭着六位皇帝的遗志,他们在八月西风中登上江边楼阁。汉室的人们仍然喝着酒,却对朝廷的白骨之恨感到羞愧。江山的基础被削薄,师臣被驱逐,子婴在轵道旁哭泣。华美的文锦掩盖不了现实的悲剧,回首往事无法挽回君主所受的耻辱。庙子沙头的旗帜高高竖起,天吴畏缩不前。行人谈论起杨琏的故事,三十六宫的秋草纷飞。
去完善
释义
1. 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宋代属河北西路。
2. 夜走泥马驹:指金兵攻陷汴京,赵构在泥马渡过的滹沱河边建立南宋政权的故事。
3. 卧牛城:指当时的临安(今杭州)。
4. 炎精:宋朝的皇帝被称为“火德星君”,这里用来指代宋朝政权。
5. 吴会:苏州、杭州一带。
6. 大筑钱塘作汴都:将杭州打造成像北宋汴京一样的都城。
7. 翠阁:富丽堂皇的楼阁。
8. 七宝帘栊:用各种珍宝装饰的窗帘。
9. 艮岳:北宋汴京的一座著名园林,以人工山为主。
10. 木犀花:桂花的一种,此处借指金秋时节。
11. 灵鼍:鳄鱼。
12. 海门:泛指海口、海滨城市。
13. 黄龙战船:宋代战舰的一种。
14. 中土:即中原地区。
15. 逐北:追击北方的金国势力。
16. 屋瓦鱼鳞:形容屋顶鳞次栉比的景象。
17. 娇民:指酒足饭饱后的百姓。
18. 羊酪:奶酪。
19. 六帝:指南宋先后六个皇帝。
20. 西风八月:秋天。
21. 攒宫:宋朝皇帝陵墓所在地。
22. 白骨恨:指亡国之痛。
23. 青衣: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这里用来比喻没有能力报答君主的国家。
24. 邦基:国家的根基。
25. 师臣:尊奉皇命的大臣。
26. 轵道:战国时期秦朝灭亡赵国的一个地点。
27. 子婴:秦朝最后一位皇帝。
28. 绣胸文锦:形容华丽的衣服。
29. 踏浪儿:古代船只上的水手。
30. 反首:回头。
31. 杨琏:元朝统治者。
32. 庙子沙头:浙江普陀山的渔港。
33. 卓大旗:竖立大旗。
34. 天吴:古代传说中的水怪。
35. 行人:过往的游客。
36. 三十六宫:指唐朝长安的宫殿群。
去完善
赏析
《李嵩宋宫观潮图》这首诗描绘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繁华景象。诗人通过对画面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当时都市的繁荣与豪奢。在诗歌的开篇,作者以“磁州夜走泥马驹,卧牛城中生绿芜”两句描绘出临安城的背景,预示着这座城市的崛起。接下来的诗句“炎精炯炯照吴会,大筑钱塘作汴都”则强调了临安作为南宋国都的地位。
接下来,诗人在描绘临安的繁华景象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如“玉殿珠楼连翠阁,七宝帘栊敞云幕”等诗句,形象地展示了临安宫殿的富丽堂皇;而“生移艮岳过江南,不数东京旧欢乐”则突显了临安的豪奢程度超越了北宋的东京。此外,诗人还描绘了临安的自然风光,如“茂树盘盘迷绿云,龙飞凤舞峰峦奔”等诗句,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美景。
然而,在这座繁华的城市背后,诗人也揭示了中国历史的悲剧。“因循六帝不复雠,西风八月凭江楼”等诗句,暗示了南宋皇帝的懦弱无能,导致国家陷入危局。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通过“行人指塔话杨琏,三十六宫秋草飞”等诗句,描绘了临安沦陷后的荒凉景象,令人感叹不已。
总的来说,《李嵩宋宫观潮图》这首诗歌以其生动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南宋临安的繁华与衰败,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李嵩宋宫观潮图》这首古诗的创作者是张宪。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即宋朝晚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问题。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宪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并不显赫,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奈。然而,正是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在这个时期,由于宋朝国力的衰弱,北方的金国对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张宪通过《李嵩宋宫观潮图》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