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鹿行
望夷宫中养秦鹿,百二山河春草绿。穿花尚作呦呦鸣,宁识外人须尔肉。李斯父子牵黄犬,上蔡东门志何浅。血污云阳腰领红,狡兔纵肥能几脔。阉高貌软足心路,称马献君君不悟。群臣相视莫敢非,只恐出言丞相怒。丞相怒,秦祚移。函谷不守秦鹿驰,高材疾足争逐之。项王叱咤起,乌骓日千里。逐之不得不肯止,人疲马困乌江死。沛公隐芒砀,手剑三尺长,网罗一举围咸阳。扼其角,刳其肠,食肉寝皮传后王。秦鹿死,走狗烹。后人不用悲韩彭,帝王神器匪力争。炎炎火德多洪福,前有高皇后文叔。回首平灵莽卓生,汉业亦同蕉下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望夷宫中养着一只秦国的鹿,它看着春天的绿色草原,仿佛在诉说着曾经那辽阔的疆土。尽管它还懂得发出“呦呦”的声音,但它无法理解外人对它的渴望。李斯父子曾经牵着黄犬在上蔡的东门游玩,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未来的命运。血迹沾染了云阳的腰带,狡猾的兔子即使再肥大又能吃多少呢?宦官虽然外表柔弱,但内心却隐藏着深深的企图,他把好马献给君王,而君王却没有察觉到其中的阴谋。群臣们彼此交换眼神,但却没有人敢说破这个秘密,因为他们害怕触怒这位丞相。
当丞相发怒时,秦国的气数就衰颓了。函谷关失守,鹿儿们开始逃离,而那些有才干和勇气的人纷纷奋起追赶。项羽振臂一呼,他的乌骓马一天可以跑千里。追逐的过程中人们无法停止,最终疲惫不堪的马和人都倒在乌江边。刘邦则在芒砀山隐身,手持三尺长剑,他布下了天罗地网,将咸阳团团围住。擒贼先擒王,扼住了要害,挖空了肠子,那些吃肉、睡觉都在谈论后事的王啊,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秦国的鹿死了,吃剩的狗也被煮了。后世的人们不用为韩信、彭越的命运悲伤,因为皇帝的宝座并不是靠力量来争夺的。火红的火德带来了许多洪福,在前有高祖,后有皇后邓绥。回头看看平灵、莽卓的过去,汉朝的基业也不过是如同蕉下的鹿一样脆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望夷宫:秦朝宫殿名。
2. 百二山河:形容秦国的土地广袤,地势险要。
3. 穿花:穿过花丛。
4. 呦呦:鹿的叫声。
5. 李斯父子牵黄犬:指李斯在临刑前与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去打猎的场景。
6. 上蔡东门:李斯老家的门。
7. 血污云阳:刘邦灭秦时,嬴政在云阳被项羽杀害。
8. 阉高貌软:指赵高,他相貌谦恭但内心阴险毒辣。
9. 称马献君:赵高为了篡位,故意把一匹劣马献给胡亥。
10. 函谷:函谷关,位于陕西省。
11. 高材疾足:指有才能的人竞相追逐权势。
12. 乌骓:项羽的马。
13. 手剑三尺长:指刘邦用剑割裂白蛇的故事。
14. 芒砀:刘邦隐匿的地方。
15. 后王:后代的君王。
16. 秦鹿死,走狗烹:指刘邦得天下后,杀掉了功臣韩信、彭越等人。
17. 韩彭:指韩信和彭越。
18. 炎炎火德:指汉朝的火德。
19. 平灵:指刘秀平定河北的战争。
20. 莽卓:指王莽和董卓。
去完善
赏析
《秦鹿行》是一首描绘秦朝兴衰的历史叙事诗,全诗以“秦鹿”这一象征形象贯穿始终。诗人通过生动的叙述和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皇权更替的无常。
首先,诗人在开头引入了望夷宫中的“秦鹿”,象征着秦朝的繁荣昌盛。紧接着,通过描述秦鹿在春天里的美好景象,反衬出后来发生的历史悲剧。接下来的部分,诗人讲述了李斯父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因贪图权力而导致的悲惨结局。
之后,诗人将笔触转向了秦朝末年宦官当道、群臣不敢直言的社会现象,暗喻着秦朝政治的腐朽与衰败。而当秦始皇驾崩、丞相发怒时,秦朝的国运也随之走向衰落。
随后,诗人描绘了项羽、刘邦等人逐鹿中原的场景,表达了当时英雄豪杰竞相争夺权力的激烈局面。最终,秦朝覆灭,项、刘二人分别成为历史的主角,而曾经被奉为神明的“秦鹿”则成了过眼云烟。
结尾部分,诗人告诫后人不要为韩彭等人的悲剧而悲伤,因为帝王之位并非靠武力就能得到。同时,诗人指出汉朝的火德之运使它拥有了诸多洪福,成为了历史的另一个主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秦鹿行》是金朝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金朝晚期,约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金朝国内局势动荡,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张宪作为一位怀有民族忧国情怀的文人,对国家的危机有着深深的担忧。他眼见国家政权逐渐腐朽,民生疾苦日益严重,故写下此诗以警示世人。
《秦鹿行》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诗歌中以“秦鹿”象征国家政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金朝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