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飞乌
南飞乌,尾毕逋,白头哑哑将众雏。渭河西岸逐野马,白门东楼追赤兔。冀豚荆犬肉不饱,展翼南飞向江表。江东林木多俊禽,不许南枝三匝绕。老乌莫侮髯郎小,髯郎讵让老乌老。东风一炬乌尾焦,不使老乌矜觜爪。老乌自谓足奸狡,岂信江湖多鸷鸟。捽乌头,啄乌脑。不容老乌栖树枝,肯使蛟龙戏池沼。释老乌,未肯搏,紫髯大耳先相攫。河东老羽云外落,老乌巢成哺铜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飞翔的乌鸦,羽毛丰满,带领着一群幼鸟在翱翔。他们在渭河两岸追逐野马,又在北京城的楼宇间追赶疾驰的马匹。这群乌鸦吃得并不饱,所以展翅飞到了江南。
在江浙一带,树木茂密,有众多美丽的鸟类栖息,却不允许乌鸦在此逗留。年长的乌鸦告诫年轻的乌鸦们:不要因为我是长者就欺辱我,也不要以为自己年少就小看别人。
突然有一天,狂风骤起,火焰燃烧,乌鸦们的羽毛都被烧焦了,这使得他们无法再炫耀自己的喙和爪子。而乌鸦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足够狡猾,却没想到江湖险恶,还有更多的猛禽环伺。
乌鸦的头被揪下,脑被啄食。连栖息的地方都不允许,更别说在湖泊边嬉戏了。
然而,一只年老的大鸟,他的羽毛和耳朵都已经变得紫色,他首先展开了攻击。而这只乌鸦,从河东的老家被赶了出来,只能在青铜雀筑起的巢里喂食后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张宪:元朝诗人。
2. 南飞乌:指乌鹊一类的大鸟。
3. 尾毕逋:形容鸟儿尾部羽毛丰满。
4. 白头哑哑:形容鸟叫声。
5. 渭河西岸:指的是陕西省的渭河流域。
6. 白门东楼:指南京城里的白门楼。
7. 冀豚荆犬:分别指河北和湖北的野生动物。
8.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9. 江东:长江下游地区。
10. 三匝绕:多次环绕。
11. 老乌:年长的乌鸦。
12. 髯郎:长胡子的人,这里指老年男性。
13. 东风:春风。
14. 炬:火把。
15. 足奸狡:足够狡猾。
16. 江湖:泛指江河湖泊。
17. 鸷鸟:猛禽。
18. 捽乌头,啄乌脑:意思是猛烈地攻击乌鸦。
19. 肯使蛟龙戏池沼:愿意看到蛟龙在池塘里游动。
20. 河东老羽:指年老的鸟类。
21. 云外落:指飞得很高的意思。
22. 哺铜雀:喂给铜雀食物。
去完善
赏析
《南飞乌》张宪的这首诗词以乌为线索,描绘了鸟类的生存困境与命运的挣扎。开篇“南飞乌,尾毕逋,白头哑哑将众雏”描述的是一只带着幼崽的老年乌鸦向南飞去。接着通过渭河、白门等地名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画卷,表现出鸟类的艰辛生活。接下来描述了乌鸦饥肠辘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不得不离开江东地区,因为那里的林木中有许多优秀的鸟类竞争者。在此过程中,乌鸦遭遇了一系列的危险,如被猛禽攻击,甚至失去了栖息之地。然而,当它试图摆脱困境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他人的猎物。最后,乌鸦在争夺巢穴的过程中,成功地捕获了另一只鸟。可是这短暂的胜利无法改变它的命运,随着年老的乌鸦翅膀无力,最后无奈地被其他强大的鸟类击败。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寓言式的表达,展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实,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弱点的犀利揭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飞乌》是明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流离失所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创作时间: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前后)。这个时期正值明朝初年,战争频仍,民生疾苦。
人生际遇:张宪曾任御史,后因直言劝谏被贬为广东按察使佥事。他在任期间,亲眼目睹了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代背景:明朝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然而,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如靖难之役、北击蒙古等,导致民生疾苦。此外,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宪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