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秋风吹芳草,日车䌸不住。素丝变青发,新人渐成故。莫嗟功名迟,政为读书误。昔贤虽达道,不免在丘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风拂过青草,时光如车轮滚滚不停。发丝从白转青,年轻人渐渐成为故人。不要抱怨功名来得太迟,正是因为读书造成的延误。即使是古代的贤人,也难免最后归于尘土。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秋风吹芳草:描述秋天的景象,秋风起,草地上绿意盎然。
2. 日车:指太阳的车驾,这里用太阳比喻时光流转,不可挽留。
3. 素丝变青发:形容时间流逝,黑发变白的过程。素丝,未经染色的白丝,这里用来比喻人的黑发;青发,指白发。
4. 新人渐成故:新人,指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故,指的是成为过去的人和事。这句话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新人也会变成故人。
5. 莫嗟:不要抱怨。嗟,哀叹、叹息。
6. 功名迟: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与困境。
7. 政为读书误:可能因为过于专注读书而耽误了功名。
8. 昔贤:过去的贤能之人。
9. 达道: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或境界。
10. 不免在丘墓:终究难逃死亡,归入坟墓。丘墓,墓葬之地,象征生命的终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古诗词,表达了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观念。诗人以秋风扫过芳草,太阳的车轮无法束缚时间飞逝的形象比喻,暗示了人老珠黄、青春不再的自然规律。接着,诗人提到“素丝变青发”,意味着青春消逝,新人逐渐成为故人。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诗人提醒人们不要抱怨功名来得太慢,也许是因为我们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过分沉迷于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最后,诗人用“昔贤虽达道,不免在丘墓”这一句告诉我们,即使圣贤之人,最终也难逃一死。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努力过好每一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寓》是元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之际,当时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张宪正身处乱世之中。作为一个有识之士,他深感民生疾苦,对国家的命运忧虑重重。一方面,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期待能够找到一个救民于水火的英雄。
此外,这个时期正值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宪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通过描绘战火纷飞、百姓离散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寄希望于未来的英雄,期望他们能够拯救国家,为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