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
东都门外今古稀,东宫二傅同日归。百官祖道设供帐,敕赐黄金作酒赀。归来日日会亲友,尽卖赐金买醇酒。白头刚傅空劳劳,一杯鸩羽不就狱,博得君王祠少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日古都门外依然有千年古稀之树,东宫里的两位师傅在同一天回来。朝廷百官为他们送行,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御赐的黄金用来支付酒资。他们回家后每日与亲朋好友聚会,用所有的金子买来好酒。尽管白发的师傅们仍然努力不懈,但始终无法消除那杯毒酒的阴影,只换来了皇帝在祭台上的一点供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都门:指洛阳东门。
2. 东宫二傅:指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为古代朝廷职官。
3. 百官祖道:指官员们为即将离任的官员送行。
4. 敕赐黄金:皇帝赐予的黄金。
5. 供帐:指供品和陈设。
6. 酒赀:购买酒的钱。
7. 白头刚傅:指白发苍苍的官员。
8. 鸩羽:鸩鸟羽毛泡的酒,有毒。
9. 不就狱:不接受入狱。
10. 少牢:古代祭祀时猪羊为少牢,象征祭品丰厚。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东都门外的古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百官设宴、祭祀等场景,展现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和对友情的珍视。诗句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状况。全诗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和人物行为的刻画,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门行》是宋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民生疾苦。
张宪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在这首《东门行》中,张宪描绘了一幅战乱的景象,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他通过对战争的控诉,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民众的同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宪正面临着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使得他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挫折。然而,正是这种坎坷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从而在诗作中传达出真挚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