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即事六首 其二
三月西山道,春风平则门。绣鞍红叱拨,毡帽黑昆仑。衣襆分香裹,壶瓶借火温。醉归杨柳月,绿雾掩黄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月里走在西山道上,春风吹拂着平静则门。马鞍上绣着红色花纹,毛毡帽子下是黑发的昆仑奴。衣物和包袱散发着香气,酒瓶中的美酒需要加热才能品味。喝醉归来时已是柳枝依依的月亮高悬,绿雾笼罩了黄昏时的天边。
去完善
释义
1. 大都:元、明两朝的都城北京。
2. 张宪:元代诗人,字舜举,号东蜀先生,生卒年不详,约与杨载同时。
3. 西山:在北京西郊,是明清以来著名风景区。
4. 平则门:大都西门,今北京市动物园西侧门。
5. 红叱拨:红色的马。
6. 黑昆仑:黑色的帽子,象征蒙古人。
7. 衣襆分香裹:古代衣服的包裹方式。
8. 壶瓶借火温:用热水瓶温热酒液。
9. 杨柳月:月亮映照下的柳树,形象美丽。
10. 绿雾:形容春天柳树的绿色像雾气一样朦脓。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三月时游人在西山道的景象和情景。春风、平则门等词展现了大都城的自然风光。绣鞍、红叱拨、毡帽、黑昆仑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有的骑马,有的带着毡帽,展现了元代的民间风情。
“衣襆分香裹,壶瓶借火温”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细节,他们在路上相互分享食物,烧水做饭,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和谐与融洽。
最后两句,“醉归杨柳月,绿雾掩黄昏”,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人们醉酒后在月光下行走的场景,颇有诗意。绿雾指柳絮,黄竿指月光,两者相映成趣,使全诗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都即事六首 其二》是元末明初诗人张宪在明朝初期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以描绘大都(今北京)的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繁华都市的感慨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初期,正值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之际。这一时期,张宪的生活和事业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一度被任命为元朝官员,但随着元朝的衰落,他被迫离开官场,隐居于大都一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宪通过观察大都的市井生活,创作了这组诗歌。他在诗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以及人们在战乱后的艰难生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