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川王愁莫愁曲
愁莫愁,死即休。铅灌口,刀灼眸。托灰煮尸剑击头。愁莫愁,永巷春深作系囚。愁只愁,老妪哭。使者来,穷诏狱。徙上庸,伏显戮。雪我无辜人十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别担忧,一死便罢休。舌头被铅灌,眼睛被刀灼。以灰煮水把身体托付,剑砍头颅。不要忧虑,像在幽深的宫廷永巷里做囚犯。忧愁的是,老妇人哭泣。使者来临,穷苦人入狱。迁移到上庸,公开受罪。洗刷我的清白,16年来无辜受难。
去完善
释义
愁莫愁:这句诗表达的是极度忧愁的情绪。
死即休:死去就一了百了,不必再为烦恼忧虑。
铅灌口:用铅水堵塞口鼻,是一种古代的酷刑。
刀灼眸:用刀子割伤眼睛,是一种痛苦的刑罚。
托灰煮尸剑击头:形容极度的痛苦和折磨。
永巷春深作系囚:被囚禁在幽深的宫中,度过漫长的春天。
老妪哭:老妇人痛哭。
使者来:指官方使者来到现场。
穷诏狱:表示穷尽一切手段去审讯。
徙上庸:被流放到偏远的上庸地区。
伏显戮:公开处决以显示其罪行。
雪我无辜人十六:为我这十六个无辜的人洗清罪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广川王愁莫愁曲》描绘了封建时代无辜受难者的悲惨命运。诗人以“愁莫愁,死即休”开篇,揭示出死亡是悲惨命运的尽头,也是对悲苦生活的无奈。接下来通过“铅灌口,刀灼眸。托灰煮尸剑击头”三个细节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在牢狱之中遭受的种种酷刑。
然后诗人又转换场景,描述了“老妪哭”的情景,展示出无辜受难者家属的痛苦。随后“使者来,穷诏狱。徙上庸,伏显戮”进一步讲述主人公的遭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最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严厉的刑罚。最后一句“雪我无辜人十六”,揭示了主人公蒙冤受屈的事实,使全诗达到了高潮,体现出诗人的愤怒与哀痛。
这首诗歌借广川王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无辜受难者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对无辜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广川王愁莫愁曲》是南宋词人张宪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正是南宋与金国南北对峙的时期。这一年,金国以藩属国名义发动了“边衅”,将军事威胁推向新的高潮。张宪作为爱国文人,时刻担忧国家的安危。
在这一年里,张宪的生活并不如意。他的好友陆游、范成大等相继去世,使他深感痛惜;同时,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仕途受挫,心境沉重。然而,正是这种人生困境,使得张宪更加关注国家局势,将满腔的忧国之情融入诗篇之中。
此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减少,战争气氛紧张。在这种形势下,张宪仍然坚定地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共处,这从他诗词中的用典、寓意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