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生歌
鸾刀夜割黑龙尾,碾作端溪苍玉砥。花镔铁面一尺方,紫雾红光上书几。银丝双缠玉腰围,翡翠青斑绣紫衣。金星鸲眼不敢现,案上墨花皆倒飞。景炎丞相魁龙榜,抚玩不殊珠在掌。背铭刻骨四十四。血录至今犹可想。谢公古文今所师,西台一恸神血垂。独持老瓦出门去,冬青树边书愤词。天翻地覆神鬼怒,九庙成灰陵骨露。庐陵忠魄上骑箕,流落端生何所寓。抱遗老人生计拙,爱把文章写忠烈。霜毫一夜电光飞,不必矮桑重铸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鸾刀切割黑龙的尾巴,犹如细腻的端溪石砚。一尺见方的镔铁面上,呈现紫红的光影,映射着书案上的景象。银丝缠绕着玉腰带,翡翠与紫色交织的锦绣华服。金星般的眼睛在夜色中不敢出现,只有桌上的墨花如飞舞般倒置。状元景炎,抚摸这些物品如同掌中珍宝。背后铭刻的文字已经深入骨髓,至今仍然让人怀念。昔日谢公的文章是我们的楷模,西台之上的一阵哀痛仿佛让神明都为之动容。独自拿着老旧的瓦片走出家门,在冬青树下书写愤怒的诗歌。天地之间的愤怒让鬼神都在咆哮,九庙化为灰烬,陵墓中的骸骨暴露在外。庐陵忠诚的灵魂已升天骑箕星,而端生却无处容身。我这一生并不顺利,但始终热爱著用文章来抒发忠诚刚烈的情感。这霜毫就像闪电般的光芒,照亮了黑夜,无须矮桑再次铸造新的利器。
去完善
释义
1. 鸾刀:一种弯形的刀,这里指制作砚台的刀具。
2. 端溪苍玉砥:指用端溪产的苍玉制成的砚台磨刀石。
3. 花镔铁面:形容砚台材料质地细腻。
4. 紫雾红光:描述光线透过砚台产生的美丽景象。
5. 景炎丞相:指南宋丞相文天祥,字景炎。魁龙榜:科举考试中的状元。
6. 背铭刻骨:砚台背面刻有文字。
7. 四十四:文天祥年号中一个数字,暗含宋亡于元。
8. 血录:可能指文天祥临刑前的遗嘱。
9. 谢公古文:指南朝文学家谢翱,他模仿古文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
10. 西台一恸:指文天祥在西台悼念宋朝皇帝,悲痛欲绝。
11. 老瓦:指普通的瓦片,这里指作者怀才不遇的境遇。
12. 冬青树:一种常绿乔木,象征着坚守气节。
13. 天翻地覆:形容社会动荡。
14. 九庙:指皇帝的宗庙。
15. 庐陵忠魄:指文天祥的忠诚灵魂。
16. 骑箕:古人认为文人死后化为星星,升天成为神仙。
17. 端生:砚台的一种,产自广东端溪。
18. 霜毫:毛笔。
19. 电光飞:形容创作速度极快。
20. 矮桑:一种桑树,这里代指铁匠铺。
去完善
赏析
《玉带生歌》以鸾刀、黑龙等意象描绘出一块神奇砚台的诞生过程,砚台上的朱砂如红光紫雾,墨花墨香四溢。通过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寄托了人们对明代文人的怀念之情。其间提及的历史人物,如状元宰相陆秀夫、侍郎陶汝鼐以及端砚的产地端溪,都突显了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全诗表达了对于古代文人学者的敬重和敬仰,将古文的精髓融入了文字之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带生歌》是明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在那个时候,士人阶层崇尚文学、艺术,许多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张宪本人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才华横溢,仕途不顺。在与官场腐败和豪门势力的斗争中,张宪深刻体会到了民间疾苦,这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游历各地的岁月里,他的诗词成为记录民生百态和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玉带生歌》这首古体诗应运而生。通过对主人公“玉带生”形象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正直品质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