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都即事六首 其五

标题包含
大都即事六首 其五
红雪点绵袍,青楼酒价高。朱丝红椤桫,玉斗紫葡萄。春餤行绫卷,秋腌割佩刀。帘钩风不定,触损𪅃翎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宪,字思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麾下的大将。他生于北宋末年,具体生年不详,卒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 张宪原为河北西路兵马都监,后归顺岳飞,成为其得力助手。在岳飞的指挥下,张宪参与了多次对金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雪花洒落在棉衣上,青楼的酒价格昂贵。红色的琴弦发出声音,犹如紫色的葡萄挂在玉制的酒杯中。春天的食物被包裹在丝绸里,秋天的腌菜切割得整整齐齐。窗帘随风飘动,有时会不小心碰伤鸟儿的羽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大都:指元朝都城,今北京一带。 2. 张宪:元代文人,生平事迹不详。 3. 红雪点绵袍:红雪,指桃花;绵袍,丝绸制成的袍子。这句形容桃花飘落在丝绸袍子上。 4. 青楼:古代指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指酒楼。 5. 酒价高:形容酒价昂贵。 6. 朱丝红椤桫:朱丝,红色的丝线;红椤桫,一种红色树木。这句话形容红色的丝线和红色的树木。 7. 玉斗紫葡萄:玉斗,玉制的勺子;紫葡萄,紫色的葡萄。这句话形容用玉勺盛放紫色的葡萄。 8. 春餤行绫卷:春餤,春天的食物;行绫卷,用绸缎包裹的食物。这句形容春天的食物用绸缎包裹。 9. 秋腌割佩刀:秋腌,秋天的腌制食品;割佩刀,用刀切割。这句形容秋天腌制食品的过程。 10. 帘钩风不定:帘钩,窗帘的挂钩;风不定,风吹得不稳定。这句形容风吹动窗帘。 11. 触损𪅃翎毛:𪅃翎毛,鸟类的羽毛。这句形容风吹动的窗帘损坏了鸟类的羽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大都(今北京)的繁华景象和民俗风情。“红雪点绵袍”描绘了冬日里的景象,雪花飘落在穿着棉袍的人们身上。“青楼酒价高”则表现了都市中娱乐场所的繁荣。接下来的诗句“朱丝红椤桫,玉斗紫葡萄”展示了当时饮食的丰富多样,既有红色和绿色的蔬菜,又有紫色的葡萄美酒。“春餤行绫卷,秋腌割佩刀”则分别描绘了春天和秋天的美食。最后两句“帘钩风不定,触损𪅃翎毛”以风中的帘钩为象征,暗示着世事无常,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繁华背后的感慨与思考。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当时大都市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都即事六首·其五》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金朝末年,大约是公元1214年左右。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值战乱频繁、局势动荡的时期,金朝在与蒙古帝国发生冲突后,国势渐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张宪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情描绘了大都(今北京)的风貌。 在这个特殊时期,张宪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他曾担任朝廷官员,但由于金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他对现实感到不满,逐渐产生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得到体现,如《大都即事六首·其五》:“夹道牛车走似雷,喧声吹起万人衣。空梁落月黄河曲,梦入萧斋夜雨时。”这首诗歌描述了当时大都城市的繁忙景象,以及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在张宪生活的时代,金朝正处于衰败阶段,外部面临着蒙古帝国的强大压力,内部则因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张宪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变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