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齐政楼
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帝畿。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寿山树色笼佳气,御水波光荡落晖。手把阑干频北望,心如征雁独南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宽阔的道路两侧,高楼耸立。在这里,鼓声和钟声共同演奏,展现了帝国的宏伟。自古至今,晨光与暮色始终相伴;太阳和月亮在两极交替,日夜不息。寿山的树木披着郁郁葱葱的绿色,御水的波光映照着夕阳的余晖。我站在栏杆旁,多次向北望去,心中的思绪如同南飞的鸿雁般翻飞不定。
去完善
释义
1. 层楼:高楼。
2. 拱立:耸立。
3. 通衢:交通要道。
4. 鼓奏:击鼓。
5. 钟鸣:敲钟。
6. 帝畿: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
7. 万古:长久的时间。
8. 晨昏:早晚。
9. 对待:存在。
10. 两丸:太阳和月亮的别称。
11. 寿山:象征长寿的山。
12. 笼佳气:被祥瑞之气笼罩。
13. 御水:皇家水道。
14. 波光:水的波纹反射的光线。
15. 荡落晖:洒满夕阳余晖。
16. 阑干:栏杆。
17. 频北望:多次向北眺望。
18. 心如征雁:形容心情如同远飞的雁子。
19. 独南归:独自向南归去。
去完善
赏析
《登齐政楼》是一首描绘登高远望的诗歌。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看到的是繁华的街道、雄壮的宫殿和永恒的天地。太阳和月亮在空中相伴飞行,象征着永恒的时光。周围的山林树木郁郁葱葱,显得生机勃勃;湖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然而诗人的心却如一只孤独的南归大雁,遥望着北方,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齐政楼》是元代诗人张宪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元朝初期,大约在公元1271年至1368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蒙古帝国统治之下的元朝。由于蒙古人对汉文化的尊重,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元曲和元诗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代表。
张宪是元朝初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在朝廷任职,也曾在江湖漂泊。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疾苦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登楼远望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
在《登齐政楼》这首诗歌中,张宪通过对“楼观”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诗中写到:“楼观高低尽见收,江山入梦思悠悠。莺花空复年年好,世事都归劫火烧。”这些诗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