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行
烛龙烛龙,女居阴山之阴,大漠之野。视为昼,瞑为夜。吸为冬,嘘为夏。蛇身人面发如赭,衔珠吐光照天下。天地宽,日月小,乌兔盘旋行不了。穷阴极漠无昏晓,女代天光补天眇。女乃不知日被黑子遮,月为妖蟆食。五纬无精光,万象尽夺色。下民媕菼皆昏惑,烛龙烛龙代天职。胡不张尔鬣,奋尔翼,磨牙砺爪起图南,遍吐神光照南极。补缺兔,无损伤。正畸乌,不倾昃。妖蟆黑子纷诛殛,重光重轮开万国。胡为藏头缩尾穷阴北,坐视乾坤黯然黑。乾坤若崩摧,吾恐女龙有神无处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烛龙烛龙,居住在阴山的北边和大漠之中。睁眼便是白昼,闭眼就是黑夜。吸气是冬天,呼气就是夏天。她长着人的面孔和红色的头发,用嘴里的珠子发出的光芒照耀着整个世界。天空广阔,日月渺小,如同乌龟和兔子一样在天空中不断旋转。在这寒冷的荒漠之地,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她代替了天上的光芒,补救了太阳的微小之处。然而,她并不知道太阳被黑色斑点遮挡,月亮被妖怪蟾蜍吞食。五星的光芒消失,万物的颜色都变得黯淡。人们对此感到困惑,烛龙烛龙便承担了这份责任。为什么你不张开你的大嘴,挥舞你的翅膀,磨利你的爪牙,飞向南方,释放出无尽的光芒照亮整个南极呢?这样,月亮上的缺陷就会得到弥补,而不会造成伤害。黑色的妖怪蟾蜍和黑色斑点将会被清除,世界将被明亮的光芒笼罩。为什么你却躲在寒冷的北方,对世界的黑暗视而不见呢?如果世界崩溃,我担心你将无处藏身。
去完善
释义
烛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居于北方极寒之地,能照耀幽冥。烛龙可以睁眼为白天,闭眼为黑夜,呼气为冬天,吸气为夏天,以身体的光照亮世间。
女居阴山之阴:指烛龙女神居住的地方,在阴暗的山的北面。
大漠之野:指沙漠荒野,荒凉而遥远的地方。
视为昼,瞑为夜: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是黑夜。
吸为冬,嘘为夏:呼吸的气形成冬季和夏季。
蛇身人面发如赭:烛龙的身形像蛇,脸像人,头发红得像赭石。
衔珠吐光照天下:嘴里衔着一颗珠子,照耀整个世界。
天地宽,日月小:指烛龙身体之大,相比之下,天地显得宽阔,日月显得渺小。
乌兔盘旋行不了:指太阳和月亮无法绕着烛龙转圈。
穷阴极漠无昏晓:在极度寒冷和荒漠的地方,没有昼夜之分。
女代天光补天眇:烛龙女神代替日光,补充天空的光明。
日被黑子遮,月为妖蟆食:太阳被黑子遮挡,月亮被蟾蜍吞噬。
五纬无精光,万象尽夺色:五大行星失去光辉,万物都失去了颜色。
下民媕菼皆昏惑:下面的百姓都感到迷茫困惑。
烛龙烛龙代天职:烛龙要承担起替代日光的职责。
胡不张尔鬣,奋尔翼:为什么不伸展你的鳞甲,振翅飞翔?
磨牙砺爪起图南:磨砺牙齿和爪子,向南飞行。
遍吐神光照南极:用全身的光辉照亮南极。
补缺兔,无损伤:恢复月亮的正常运行,不伤害它。
正畸乌,不倾昃:让太阳恢复正常轨道,不偏向西方。
妖蟆黑子纷诛殛:将那些吞食日月、遮挡星光的妖怪消灭。
重光重轮开万国:重新出现明亮的阳光和圆月,世界重见光明。
胡为藏头缩尾穷阴北:为何还要躲在寒冷的北方。
坐视乾坤黯然黑:坐看天地变得昏暗。
乾坤若崩摧:如果天地崩塌,世界毁灭。
吾恐女龙有神无处匿:我怕烛龙女神也无处可躲。
去完善
赏析
《烛龙行》张宪是一首描绘烛龙的古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烛龙作为古代神话中的神奇生物,其特征、能力以及象征意义。这首诗以烛龙的视角展开叙述,突出了烛龙在宇宙间的地位及作用。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描述烛龙的形状和能力,二是揭示烛龙应发挥作用而未发挥的矛盾,发出质疑与期待。
第一句至第五句介绍了烛龙的神话形象和生活环境。烛龙居于阴山之阴、大漠之野,操控着昼夜、四季的更迭。烛龙的形象具有神秘气息,它具有蛇的身体和人的面孔,象征着自然与人类的连接。此外,烛龙口衔明珠,照亮天下,体现了它在神话中具有特殊地位和超凡能力。
从第六句到第十五句,诗人提到在烛龙的掌控下,天地之间、日月之间并无昏晓,显示出烛龙能力的强大。然而,面对天光被黑子遮住、月亮被妖蟆吞食的状况,烛龙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恢复秩序。这反映出烛龙的职责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现实问题。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关键,诗人质问烛龙为何藏匿于黑暗之地,而让整个世界陷入暗淡。诗人期待烛龙能够振翅图南,发挥出应有的力量,拯救黑暗的世界,使乾坤重新焕发光彩。
全诗形式古朴,内涵丰富,运用激情四溢的笔调表达了对烛龙的神往,以及对现实世界光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烛龙行》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张宪的一首描绘民间生活场景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当时,由于金人的入侵,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导致民生疾苦,民众生活困苦。
在这个时期,张宪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担任过知府、知州等地方官员,后因遭人陷害而被罢官,回到家乡后以务农为生。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了解了民间的疾苦,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而官僚贵族却奢侈无度,这使得张宪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