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四弦嘈嘈弹,北风边马嘶。回头望汉月,遥落长安西。白草没行路,万里春凄迷。谁谓秭归女,去作单于妻。抆泪入穹庐,颦眉向羊酪。敢恨君恩轻,惟怜妾命薄。安危托妇人,良为君王羞。谋臣自无策,画史不须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弦琴弹奏得急促嘈杂,北风吹过边疆战马在嘶鸣。回头看那故乡的明月,它遥远地落在长安的西边。漫漫黄沙淹没了道路,万里春光显得无限凄凉。谁能想到这楚楚动人的女子,远离故乡去做了胡人的妻子。含泪进入那遥远的毡房,皱着眉头喝着难以下咽的奶酪。我不敢怨恨君主恩情淡薄,只是怜悯自己的命运多舛。让一个弱女子承受战争与和平的重任,实在是君王的耻辱。那些谋臣们无能无力,画师们也无需为此自责。
去完善
释义
1. 昭君怨:这是一首描写古代王昭君的诗词。
2. 张宪: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3. 四弦嘈嘈弹:四弦指琵琶的四根弦;嘈嘈形容琴声杂乱。
4. 北风边马嘶:北风吹过边疆地区,马匹嘶鸣。
5. 回头望汉月:望着汉朝的月亮,这里指代思乡之情。
6. 长安西: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都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附近,这里指向西方遥远的长安城。
7. 白草没行路:白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这里用来形容道路上的荒凉景象。
8. 万里春凄迷:描述春天时节千里之外的故乡依然寒冷。
9. 谁谓秭归女:指古代楚国的女子,这里特指王昭君。
10. 去作单于妻:指昭君远嫁到匈奴,成为单于的妻子。
11. 抆泪入穹庐:眼泪沾湿了毡帐,指悲伤的心情。
12. 颦眉向羊酪:皱着眉头看着奶制品,表现出不满与委屈。
13. 敢恨君恩轻:大胆地抱怨君王对自己的恩情太薄。
14. 惟怜妾命薄:只怪自己的命运不好。
15. 安危托妇人: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妇女身上。
16. 良为君王羞:这真让君王感到羞耻。
17. 谋臣自无策:这里的谋臣指没有好策略的大臣。
18. 画史不须尤:画家不必责怪自己。
去完善
赏析
《昭君怨》是一首描绘王昭君远嫁匈奴这一历史事件的词。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深情女子在民族和解与个人命运之间的抉择。
“四弦嘈嘈弹,北风边马嘶”,这是词的第一句,描绘了昭君出塞时的场景。琵琶声声、北风呼啸,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接下来的“回头望汉月,遥落长安西”,表现了昭君离别故土时的心情。她望着遥远的月亮,那是她故乡的方向。
“白草没行路,万里春凄迷”,这句词描绘了昭君前往匈奴的途中所见到的景象。白茫茫的草原,绵延至天际,春天的气息在这荒凉的草原上显得格外凄迷。而“谁谓秭归女,去作单于妻”则是对昭君命运的叹息。谁能想到,这位出身于楚国秭归的美丽女子,最终却成为了匈奴单于的妻子。
下阙的“抆泪入穹庐,颦眉向羊酪”,形象地描述了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她含泪进入穹庐,皱着眉头品尝羊酪,这种生活对她来说无疑是痛苦的。然而,她并没有怨恨皇帝对她的轻视,只是感慨自己的命运多舛。“敢恨君恩轻,惟怜妾命薄”,这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展示了昭君的大义与担当。
最后两句“安危托妇人,良为君王羞。谋臣自无策,画史不须尤”,则是作者对于昭君远嫁事件的政治评论。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弱女子身上,实在让君王羞愧。而那些没有良策的谋臣们,也不必为此感到自责。
总的来说,《昭君怨》这首词通过对昭君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她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命运之间的选择,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君怨》是南宋诗人张宪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和对民族和平的期盼。
张宪生活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国家危亡的时代。由于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宋朝廷被迫签订一系列屈辱的条约,如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等,这使得诗人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宪通过书写王昭君这一古代传奇女性形象,寄托了自己对民族尊严的坚守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