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西僧
西离五印度,东渡独绳桥。海若擎双足,天花上七条。胡经函贝叶,饭钵系㭨瓢。回首流沙路,程途十万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西方离开五大印度,向东渡过单绳桥。海神举起我的双脚,天堂之上有七条道路。用胡人的经书包装贝叶书,用饭钵系上㭨木瓢。回头看看那流沙铺成的道路,旅程还有十万里的距离。
去完善
释义
《赠西僧》注释如下:
1. 西离五印度:古代对印度的一种称呼,这里指西行的僧人。
2. 东渡独绳桥:描述僧人从西方来到东方的过程。
3. 海若:海神名。
4. 天花:佛教中象征吉祥的佛光。
5. 七条:形容高僧之道行高深。
6. 胡经:佛教经典。
7. 函贝叶:用贝叶抄写佛经。
8. 飯钵:僧人的饭碗。
9. 系㭨瓢:用瓢舀水。
10. 流沙路:指西行的艰险路途。
11. 程途十万遥:形容路途遥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赠西僧”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西行求法的僧人极高的敬意和赞扬。全诗共有八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描绘了僧人艰辛的取经历程;后四句则描述了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节。
首联“西离五印度,东渡独绳桥”,形容僧人从遥远的西方前往东方,行程可谓艰险无比。颔联“海若擎双足,天花上七条”,借用海神支撑双脚、天女散花等典故,进一步凸显出僧人一路上经历的艰苦磨砺。
颈联“胡经函贝叶,饭钵系㭨瓢”,描述了僧人日常生活中使用胡经、贝叶、饭钵、㭨瓢等物品的场景,体现出游历在外的艰辛。尾联“回首流沙路,程途十万遥”,感慨回望走过的漫长道路,感叹历程之艰难且遥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出僧人为取得真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达出诗人对取经僧人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寓意着修行者应在人生中不断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向着崇高的理想不懈努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西僧》是元代诗人张宪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他对西域高僧的敬重之情和对佛法的无尽向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元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元末明初的历史转折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张宪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难免会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感慨。然而,他在这首诗中并没有直接描绘现实世界的苦难,而是通过对西域高僧的赞美,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升华的渴望。
张宪在这首诗中所提到的“西僧”,很可能是指那些来自西域的高僧,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些高僧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还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也为张宪等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